「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凡事要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只要有上過小學,音樂老師八成都教過這首〈愛的真諦〉,歌詞實際出處為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知道這都是狗屁。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愛情是什麼?

愛是不理性,愛是佔有,愛是暴力、慾望、執著、自私、瘋狂、摔盤子、冷戰、懷疑丈夫襯衫上的香水味來自哪個野女人、阻斷女友所有的人際關係,強制她只能有跟你的「兩人世界」、用最激烈、亢進、激烈的用你能想到的最惡毒、具氫彈殺傷力的言語咒罵對方......一切,只因為你愛他或她。

別擔心,我只是把醜的那面翻過來讓你看看。愛情的另外一面,比〈愛的真諦〉描寫得還要動人,偶爾,還添些悲傷。



瓦倫汀(Valentin Bulgakov。James McAvoy飾)是托爾斯泰主義者(註)的一員。在被托爾斯泰的好友,被判居家監禁契柯夫(Vladimir Chertkov。Paul Giamatti飾)面試過後,他順利成為托爾斯泰(Leo Tolstoy。Christopher Plummer飾)的新助手。



除了受到大師的關懷而讓瓦倫汀備受感動外,他還發現托爾斯泰本身就不是那麼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跟其妻蘇菲亞(Sofya Tolstaya。Helen Mirren飾)之間綿長而深厚的愛情也逐漸讓他體認到契柯夫對她的敵意並未完全正確。

蘇菲亞鼓勵他追求主動靠近他的女子瑪莎(Masha。Kerry Condon飾),成功幫他贏回了因他的猶豫不決而熱情逐漸冷淡的她的心。愛情跟未來似乎都很美好,然而就在契柯夫的監禁期結束後,他回到托爾斯泰身邊,開始鼓吹起關於作品版權及財產繼承權的相關事務。蘇菲亞為了兒女的幸福起而抗爭,她的女兒跟契柯夫卻認為她應該以俄國人民而不是自家為重,托爾斯泰也陷入極端難堪的局面;另方面,瑪莎為了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決定離開,她邀瓦倫汀一起走。留下?離開?幫助托爾斯泰?幫助蘇菲亞?瓦倫汀生命中最關鍵的決定時刻即將來臨...



非常幸運的,我在看〈為愛起程〉的試映前並不知道這部電影的任何劇情,只看了海報一眼就決定參加。因此,片頭出現托爾斯泰時,我還以為是托爾斯泰子孫的故事一類的,完全不知道我正準備體驗文豪人生最後的濃烈愛情。

我差一點落淚,也默默的在燈亮起後,觀眾逐漸離去的戲院的座椅上悄悄的拍了幾次手。

飾演托爾斯泰伉儷的Christopher Plummer及Helen Mirren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後者那句「你沒有說話,但我能聽見你」(You don't speak but i hear you)是如此的輕描淡寫卻又意味深長。

結褵48年,蘇菲亞幫托爾斯泰生過13個孩子,有八個活了下來。劇中,托爾斯泰對著瓦倫汀提及他對她的追求始自一封他出給她的密碼信,他要她試著破解他的心思。然而就在聽完第一個暗示後,蘇菲亞完全的說出了他心中的那段話,一字不差。他們知道,兩人註定相守此生。

隨著年歲增長,蘇菲亞越發瞭解托爾斯泰,可說是他的忠實粉絲跟手稿的第一抄寫人(托爾斯泰的字很草)。然而也因為愛他,她想保護兩人間的孩子,因此痛恨契柯夫所鼓吹的「托爾斯泰是全俄國人民的!」不!不是!托爾斯泰是她的。她起身保護自己的家庭,卻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見著她,托爾斯泰的親友都露出那批判她眼界狹小的目光。

托爾斯泰真的那麼支持托爾斯泰主義者的想法嗎?其實不然。只是大環境,只是輿論,只是...你知道的,男人總為了信念而傷害最親愛的她。

為了不再與妻子發生衝突,托爾斯泰選擇離開,卻也旋即臥病。人人只見他倆分離的肉體,卻看不見他們孿生的靈魂。一切的憤懣、一切的不堪、一切的喧囂怒罵,都是為了愛。因此,在托爾斯泰彌留之際,終於回到他身邊的她,說

「你沒有說話,但我能聽見你。你愛我嗎?是的,我愛」

除了夫妻倆,沒有人能體會這句話裡有多深的情意與思念。



飾演瓦倫汀的James McAvoy在〈贖罪〉後一舉成名,此次帶著飾演托爾斯泰之女的妻子Anne-Marie Duff一起演出〈為愛起程〉。前者飾演的瓦倫汀基本上沒甚麼問題,但卻逃不出〈贖罪〉裡那種單純、年輕的善良少年郎的感覺,有待磨練。Anne-Marie Duff的部分呢.....嗯.....就只是個配角,沒什麼好說的;另方面,飾演瑪莎的Kerry Condon我還挺欣賞她的演出.....好啦!還有身材。

會面不過兩次,瑪莎就大膽的夜襲瓦倫汀,奪走了他的處子之身。第一次,男人進去沒幾下就射了,引起女方一陣尷尬卻又充滿愛意的嘻笑。相較於托爾斯泰夫妻的公雞遊戲(「你是我的大雞雞」(You are my big cock),托爾斯泰喔喔叫時蘇菲亞如是說),瓦倫汀跟瑪莎的愛情是青春的、極富肉體性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卻也看到一種體諒。

初次的性經驗通常是太痛或太快,性愛的喜悅會隨著你的熟練度而逐漸增加。第一次結束後的安撫非常關鍵,沒做好,自覺表現不夠好的那位搞不好以後會有恐懼性行為、陽痿或早洩、陰道易痙攣或過乾等的心理症狀發生,說不定還得帶著陰霾走過這一生。

瑪莎的安撫成功慰藉了瓦倫汀緊張的心緒,因為她知道性雖然是愛情非常關鍵的重要元素之一,但跟處男的做愛並不著重在他的時間跟技術,而是那份取悅性伴侶的心意。肉體的結合,讓兩方的精神亦隨之共舞。

瑪莎的直爽深深吸引了瓦倫汀,最後也讓他做出了隨她而去的決定。托爾斯泰夫妻的決裂暫緩了他的旅途,帶他來到鐵路的最終端。在那裡,他看見托爾斯泰跟蘇菲亞之間不可分割的愛情,也看到了這份愛情所帶來的苦楚。大師臨終前夕,他發了電報給瑪莎。電影的最後,她回應了他的呼喚。

由於生理藍圖及社會的教化,男人成為一群閒著沒事就會迷路的動物,並常常憂國憂民憂天下憂支持的棒球籃球足球隊的輸贏。與此同時,女性,尤其是十九世紀晚期、二十年代初期,因男主外女主內的思考模式普遍件存於社會,多接下傭人兼保姆的重責大任。於是,當男人為了理想跟熱情莽撞的亂衝時,女人為了愛情而辛苦持家顧兒女。

不幸的,女性堅貞的愛情卻未必獲得好評,有時候更成為笑料。如蘇菲亞在戲裡一幕聽到歌劇時所說的那句話。

「這齣戲講的是一個男人狠心離開一個深愛他的女人,在戲院裡大家都覺得很好笑」

瑪莎,前衛而大膽的女子,為了崇拜而成為托爾斯泰主義者社區的一員,為了甜蜜而上了瓦倫汀,為了理想而決定遠赴他鄉。這樣的她,為了愛情而不是為了一代文豪的死亡,而來到瓦倫汀的身邊。



曾有一個女性朋友問我,怎麼愛情故事這麼多,講都講不完似的。基因上,我們被設計成對異性有反應,大腦並在發生性行為時釋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的腦內啡(endorphin)做為獎勵,鼓勵我們增產報國(結果聰明的人類發明了保險套,流精不留種)。然而,男與女(或其他組合方式)間的愛情難道真如此肉慾嗎?〈為愛起程〉的作者跟世間許多男男女女不這麼想。

在電影〈王牌冤家〉中,男女主角一度因一時的氣憤而洗掉了對彼此的回憶。但冥冥中似乎有個蛾撲翅般微弱的聲音,又或是一種習慣,一種本能,又將應該要平行的兩條線交會在一起。就算失去了所有記憶,就算臨終時我已全瞎全盲,我還是能感覺到那一絲絲,猶如不存在卻不停顫動我心靈的溫暖。我知道,那就是愛。



註:原文為Tolstoyan。他們傾向無神論,自力更生,愛惜生命,鄙視性愛,厭惡政府或全球性事務,並施行不合作運動(Nonresistance),印度聖雄甘地即受此主義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