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鬼父親葛里夫跟副警長路易斯的舊情人安東妮亞生了一雙兒女,女兒凱莉跟喝醉又醋勁大發的爸爸帶進森林後失了蹤影。由於沒留下隻字片語,凱莉的哥哥班恩決定自己去森林裡尋妹。

年輕的餐廳女侍菲爾妲瘋狂愛上老教授馬丁,在她的激烈告白下兩人終成連理,而年過半百的馬丁也在一番努力下才盼到了摯女珮翠拉。雖然兩個母親彼此間不熟,珮翠拉倒是意外的跟不說話的凱莉變成了好友。那天清晨,她看見窗下有人,是她認識的人,於是穿了鞋跑下去,從此消失。

警方展開了大規模的搜索,奈何森林太大,眼見天就要黑,兩個少女能否脫困?而來自過去的陰影,又會怎麼籠罩這群人的現在呢?



做為她的第一本書,希瑟‧古登考夫(Heather Gudenkauf)選擇了多重角色敘事法來寫她的小說,讀者的靈魂一下交叉住進安東妮亞、班恩、馬丁、路易斯的身體裡,感受他們思緒的同時逐漸明瞭他們的過去;一下又從稍遠的地方看著凱莉如何在樹林裡逃出生天。這樣的描寫方式讓我想到德國作家安吉.瑪利亞.森克(Andrea Maria Schenkel)的小說處女作〈謀殺村〉。透過類似紀錄片訪問不同村民的方式,安吉慢慢把故事帶到了謀殺的最源頭,企圖對發生於1922年的一宗至今仍為懸案的事件提出了她的解答。

回到希瑟身上,更少的人物(〈謀殺村〉的敘事對像約十人)似乎應該讓結構更密實。然而也許不熟這樣的創作技法,〈被囚禁的音符〉的前三分之二的故事過於瑣碎,猶如初出茅廬的剪接師所剪出的電影一樣龐雜絮亂。沒錯,隨著書一頁頁翻,我確實更了解每個角色跟他們之間的過去,但卻謀殺了我不少的耐心。換個角度想,如果〈被囚禁的音符〉像〈東京爬樹偵探〉一樣改成手機連載的話,情況我想會好一些。

〈被囚禁的音符〉第二個問題是作者的敘事功力。

通常,第一人稱的敘事應該能讓角色更富有靈肉,讓讀者看角色所看,感角色所感。可惜作者少了份我在許多女性作家上看到的細膩,在交代角色的過去這點上明顯又太囉嗦,如果〈被囚禁的音符〉長度減少三分之一,我想它會更加精簡而好讀。不過在第三人稱的敘事部分(也就是凱莉的段落),作者處理得較具水準;此外在班恩的主觀敘事口吻上,個人認為作者的口氣是模仿青少年口氣的大人而不是青少年,頗為可惜。

在象徵方面,讀者很明顯就能看出凱莉跟珮翠拉是被分成兩半的一個整體,兩人因凱莉的殘缺而結合,珮翠拉所戴音符項鍊代表她是凱莉的聲音,也是凱莉跟這個無情世界中間的潤滑劑。不過這段動人情誼的刻劃如果能更生動真切一些,我想它所帶來的感動會更大。最後的老烏鴉無論是來自自然或是作者的道德審判,都顯得過於突兀,個人並不欣賞。

整體來說,〈被囚禁的音符〉雖然在故事上討好女性(因母親死亡而寂寞的安東妮亞嫁給了酒鬼老公後長期受虐,卻又為了孩子而忍氣吞聲),也在最後暗示了好的結局(安東妮亞有機會跟忘不了她的副警長再次相戀),更道出了美國人對他人的恐懼(誘拐犯總是那個看起來最善良的朋友,有時甚至是自家人),但相當可惜在懸疑技巧的掌控上仍稍嫌不足,最後的犯人雖算不上好猜但卻也不會予讀者出人意表之感。把最後一頁闔上,我有種自己完成了某事的小小成就感。

官網上的預告動畫挺細緻,僅附於後。






〈被囚禁的音符〉英文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