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jpg

約莫七年前吧,二十多歲的我問快四十歲依舊帥氣(現在依然繼續帥)的老師為什麼他能夠理解很多複雜的東西?他說三十歲是一個分水嶺,過去以後腦袋就會自然複雜化。三十歲過後,我沒特別感覺;直到今年三十快四,有天我偶然拿起歐本海默著、薩孟武譯的《國家論》起來讀(早幾個月則是看了莫言的《食草家族》大愛),忽然對人類的國家形成有了相當的興趣,我才知道自己的時候到了,我終於也開始邁入複雜的人生。

《群》,這本資訊狂友莫菲喜愛的小說我好幾年前就聽說,但第一很厚,第二圖書館很難借,所以一直無緣(倒是在折扣書展時買了《海》)。總算一個月前在家附近的圖書館看到已經被翻得歷史感十足的《群》,毫無猶豫就借了。

如標題所言,《群》真是一本「資訊量破表的大科幻小說」。

不用讀內容,光看書本上的宣傳文案就知道故事內容是寫些甚麼: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當然這句話不盡正確,應該改成「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居然不是殺人」比較符合現況。人類瘋狂地從其他生物乃至大自然手中劫掠,極少考量到「共生」一事,滅亡已是早晚的問題。地母若有知,老早火山或洪水四起,把地球砍掉重練。不過沒這回事,我們會活到汙染再也無法挽回的那一刻,然後一起攜手赴黃泉。地球不會陪葬,總會有微生物活下去的,牠們才是地球真正的王者。(我猜蟑螂也會活下去吧)

扯遠了。

《群》從傳統的捕魚小舟開始講起,最後的大場景則是無敵巨大的航空母艦的毀滅。書為什麼這麼厚呢?因為作者非常認真的去考據,也希望把這些相關「對劇情發展算不上有必要」的大量知識跟讀者分享,讓我們知道甚麼是甲烷水合物、海上鑽油平台的運作方式、全世界主要的資訊傳遞方式等等。有慢慢萌芽的愛情、有火柴般燒得熾熱也瞬間消逝的愛情、有若時空不同也許會成真的黃昏之戀,還有推理小說般隱藏的大魔頭跟好萊塢電影最喜歡的大場面如超級海嘯、大爆炸、鯨魚跟虎鯨合作襲擊人類船隻、神祕生物的相關描述等等。友人J挺喜歡,友人I則是第一本看了一半左右就放棄了,「節奏好慢喔!」他說。節奏不慢,真的,只是資訊量真的超級龐大而已。

這本書主要批判的是人類對「生物共生」的概念的匱乏(我看完以後就不敢吃深海魚了,聽說重金屬的殘留相當嚴重)、美國的霸權心態,也暗示了人類離開自然太遠,因此才會無法認清生命的真相。如《瘟疫與人》一書中所提到的,人類最大的天敵是自身,而我們也是地球的天敵。與其說人類是創造出來主宰地球的,還不如說人類是創造出來毀滅地球的。身為這樣一種「親手幫自己挖墳」的生物,真不知該是榮幸還是悲哀。故事到了最後,人類使用「奸計」欺騙地球的真正主宰者,僥倖活了下來,同時也開始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獲得了一個改變的機會。真實人生中,不管是深海女王或曼哈頓博士都不存在,我們只能靠自己而已。因此滅亡的鐘聲不停,總在耳邊嗡鳴,隨時提醒我們「死亡近了,一起投胎變成微生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