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敲門.jpg

我不喜歡。

相較於大多數的歐美恐怖片,《鬼敲門》的步調很慢,慢到這九十分鐘成了煎熬,成了折磨。電影的劇本不夠紮實,部分段落雖可見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但觀眾如我雖然知道導演的意圖,卻沒辦法投入自身的情緒。看完之後,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小孩,尤其是小男孩真是吵鬧、瘋狂、歇斯底里地可怕。(但現實生活中我遇過很乖很可愛很憨厚的小男孩。至於我,我也是屬於讓父母頭疼的類型)

但是《鬼敲門》在國外影評人的眼中卻是堪稱經典的恐怖電影,為什麼?

接下來,我就想來談談這個問號。

一、從單身母親,從寡婦,從女性的孤寂與慾望切入

丈夫在送自己去醫院生孩子的途中車禍身亡,而且還不是普通的丈夫,是留了落腮鬍長得又帥的丈夫,再加上女主角艾蜜莉亞本身又恰好是作家(在所有的職業中創作者是最脆弱的,愈好的愈脆弱,因為這樣才能感受得到很細膩的情感,作品才能動人),因此那打擊可說是深沉又哀痛。六年過去,即便身邊的確有追求者,但丈夫的美貌與美好仍使她難忘,而腦中的想像加上按摩棒或可填補部分的需求,可是膽小又愛看、愛叫的兒子卻打斷了那極為短暫的喜悅。長期的睡眠不足、壓力,加上這無以紓解的七年之癢,無怪乎艾蜜莉亞會脆弱到被附身了。

七年之癢一般都用在描述感情關係上。這裡的七年之癢不太一樣,跳脫了傳統的「愛人限定」框架。丈夫死亡,補了一個兒子,除去母子這層關係,失去的異性由另一名異性遞補,但她卻不喜歡、厭惡這個「伴侶」,只是因為血緣與責任而忍耐(片中多次強調疏離的母子關係)。七年的門檻已近,忍耐也已到了一個限度,「巴巴杜先生」讓她得以講真話、做自己,讓她的情緒有了出口。

二、兒子的焦躁、不安與占有

擁有這樣的母親,不難想像孩子會有多大的不安,擔心母親不愛自己了,擔心母親討厭自己了。愈想愈焦慮,愈焦慮愈渴望,愈渴望愈瘋狂,愈瘋狂愈惹厭。虛幻、配合,實際卻遙不可及的母親,魔術於是成了孩子(渴)求愛(情)的手段。高帽、大衣是基本配備。笑啊,你笑啊,張大的嘴是笑容,瞪大的眼是歡樂,張大的手是驚奇。是嗎?難道不是威嚇?不是瘋狂?「巴巴杜先生」的另一個成因就是孩子的需要。

三、巴巴杜先生是誰

雖然也可能是孩子的所有物,但從母親的一句「地下室裡都是你父親的東西」來看,地下室裡的高帽跟大衣都是父親的遺物。而從這些物品衍伸出的「巴巴杜先生」童書從何而來?真是惡魔的饋贈?不知道。因為若從職業來判斷,也可以解讀成母親的下意識創作。「巴」是嬰兒最早會發的音之一,東方的爸爸跟西方的Papa都是這個音的延伸。Dook這個擬聲詞在中文裡也有類似的存在,就是「篤」,在《說文解字》裡是指馬行走的速度緩慢,也有厚實、忠厚之意,實際使用上可以模擬敲擊厚重的門時所發出的敲門聲響。因此「Babadook」一詞不妨解釋成「爸爸的敲門聲」。爸爸為什麼敲門?因為他要回家了。這依舊有兩個意涵:媽媽希望爸爸死而復生;兒子希望自己取代爸爸的位置,獲得母親的愛。

然而最矛盾但也最符合人性的,就是明知死亡的不可逆,兩人仍被過往所糾結,因此劇中最大的恐懼卻也是兩人最大的渴望,這是一場母與子的兩人創作,求的是破鏡重圓,然而一生一死怎能和解?一母一子焉能以夫妻之身和解?所以超越生死的「巴巴杜先生」就以童書角色的身分出現了。

四、牙

有看電影的人一定會覺得奇怪,女主角為什麼犯牙疼?而且在多次提及後最終落了齒,這跟劇情有什麼關係?

牙齒本身是有魔力的。在希臘神話中,龍牙若埋在土裡,可以長出一隊精壯的士兵。而在中世紀時,英國的習慣是嬰孩的乳牙要燒掉,否則死後將永恆地搜尋自己的牙。同時期的歐洲則認為乳牙要埋在土裡,否則若被巫師拿走,巫師就對這人有了掌控的能力。就連到了現在,牙仙子都依舊帶有神祕的色彩。以牙換錢除了是鼓勵,也可以解讀為成長要付出的代價,這跟劇中的理念不謀而合。

人為什麼掉牙齒?成長、事故,或衰弱。本片中,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女主角長期勞累,心靈、身體均不堪負荷,但也象徵女主角面臨人生的重大關卡。生與死,一念之間。(巧合的是若照解夢的說法,夢見掉牙齒是表示親人將過世,因此主動落齒或也可解讀為女主角萌生殺機,欲將兒子除之而後快。拿東方的民間理論去解讀西方的行為或許不算太妥,但人性總是有幾分相似,而且畢竟身體都長一樣,拔牙也比拔其他東西有勁,而且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會太遠)

五、情緒的豢養

電影的結束是有點莫名其妙的。母親頗有氣勢表態絕不放手,感情的羈絆戰勝惡魔/心魔,巴巴杜便癱軟在地上剩下一堆衣物,女主角一掀,觀眾啥都沒看到,這巴巴杜就乖巧地躲到了地下室。地下室是收藏亡夫記憶之處,因此巴巴杜與父親的形象有了重疊。但因不能跨越生死,所以它便只能以「地下室的怪物」之姿豢養於暗室之中。以蚯蚓為食繼續暗示巴巴杜與死亡之間的關聯,而其無形之形的形象則暗示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是有形之物也是無形之物。是惡魔,但也是心魔。藏在地下室,也藏在母子倆的心中。

六、暫時的平和,休息的火山

情緒宣洩之後的結尾,母親第一次把丈夫的忌日改用來慶祝兒子的生日。這似是前進,但從母親臉上的神情來看,則知道這仍是一種說服,一種壓抑。兒子我愛你,媽媽我愛你。假性的平衡也許又能撐過一年,兩年,三年。直到兒子成年後愛慕其他女人,則母親或會因為失去從來也不存在的「代父職之兒」而崩潰,釋放出地下室/心底的巴巴杜。或也許兒子真能遂行伊底帕斯之志「弒父娶母」,而這伊底帕斯明明是母親一手促成,自身卻又厭惡至極,因此後果似也不會太光明。或也許母親就跟追求者交往,兒子就有了父親,且也慢慢修改自己的心性,於是真正的平衡就會到來?不知道。但人心中的黑暗會否消失?也許會,但多數情況下不會,就如同火山不死,只是擇日爆發。

以上,是我對「《鬼敲門》為什麼好看」這個問題所提出的答案。然後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童書的確有打算製作成實體販售,不過價錢不低,含運要八十美金。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裡進去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