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教父1

十多年前我還在花蓮念書的時候,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吃得很拮据,忘了是爸當時人不在台灣、家裡沒錢,亦或是我把生活費花到什麼地方去然後不敢跟家裡講。也許是性格古怪的關係吧,班導師非常照顧,某年聖誕夜還帶我去了教會,這事我永遠忘不了:先是聽聖歌,還是先聽麥子跟稗子的故事呢?忘了。只記得當時心裡想「雖然麥子是好的,壞人吃了還不是會增強體力,然後欺負好人;雖然稗子是不好的,吃了會瞎,但讓壞人吃了不是很好嗎?」很單純的十五六歲的青少年腦子裡會想的東西。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兩件事結束後有義大利麵、麵包跟濃湯可以吃喝,在那寒夜帶給我的肚腸溫暖,然後那溫暖再擴散到全身。於是印象中,總覺得教會的食物非常好吃。出社會後吃了艾媽咪的派,一年前左右參加了朋友的教會婚禮,沒錯,教會供應的餐真的比較好吃,也許是做食物的人心存善念,也許是宗教的寧靜氛圍,也許是,我也不知道,單純是我運氣比較好?

總之,「教會」這個關鍵字在我大腦裡就是會連結到「食物」去。

去年去大阪時也是。晚上,我們走素有「電器街」之稱的日本橋回來(動漫相關產品也很多。也有專賣AV片子的店,我們去的那陣子知名女優白石茉莉奈才剛造訪過,辦了握手會還是簽名會一類的),彼時宅男已散,街上僅寥寥路人,忽見一堆人排隊,沿著隊伍旁往前走,原來是修女寒春送暖在發食物給街友享用。在台灣,就我所知也有台南的恩友中心跟萬華的活水泉教會。而在〈訪問活水泉教會有感〉的文中所提到的一句描述,跟《東京教父》的開頭一景不謀而合:「每個禮拜日都有主日禮拜,可是只有五、六名會來參加。原因可能和沒有洗澡、換乾淨的衣服,以及沒有便當可吃的機會有關。」

吃飯很重要→教會提供溫飽→街友心甘情願與否都聽到了許多《聖經》中的故事。

於是三位世俗眼中的「閒者」在垃圾堆裡發現了奇蹟之子,而一場千里尋父母的旅程,一場與過往的親人和解的旅程,一場充滿奇蹟的旅程也就此展開。

東京教父2

簡單來說劇情差不多是這樣,但《東京教父》好就好在它的細節。很愛演的男大姊阿花(ハナ)、自稱曾為知名自行車選手的阿銀(ギン)、似乎與家人有嫌隙的少女美由紀(ミユキ),三人怎會淪為街友?他們將被捲入些怎麼樣的事件之中?此種劇情設定並不罕見,一連串的巧合交織成了一齣冒險大活劇。但劇本寫得實在好,三流劇本的巧合會讓人覺得鬼扯又刻意,一流的劇本如本片就會讓人覺得人與人之間真有「緣」的存在,當然也是奇蹟,也是命運,是偶然也是必然。同樣地,處理失敗就會讓人哭笑不得的劇情,經由從不失手的今敏魔棒一揮,讓觀眾同時又想哭又想笑,又感動又感嘆。流暢俐落的高潮迭起,槍擊、暴力、飛車應有盡有且力道十足,故事最高潮處阿花為救墜樓的嬰兒縱身從大廈頂樓往外一跳,一股伴隨著太陽而出的強風吹起了他她抓住的布幔,且風如托如扶,讓一大一小能夠安然無恙落地。根本就不可能的奇蹟,也是最動人的奇蹟。

這樣的奇蹟讓我看見了不可思議的美好,讓我覺得能活著真好,因為雖然我遇不到、雖然街友仍注定在街上生老病死、雖然碎裂的鏡子再也無法黏回原樣、雖然活著很艱難、雖然正義淪為行惡的藉口、雖然光鮮亮麗的背後充滿汙穢,但只要相信,只要心存善念,只要試著去做,這社會總還是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小小溫暖,讓那些身心受凍的人能有絲毫、短暫的慰藉。

我在《東京教父》裡看到了喜劇之所以存在的動人價值。
arrow
arrow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