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來說,影評只有兩種取向:喜歡、不喜歡,你一定會比較偏向某一邊,這幾乎是定律。

「鬼魅」,讓我混亂了。



故事是這樣,一個女孩離開療養院回家,她討厭後母,認定後母也討厭她們姐妹。隨著怪事接二連三發生(都跟房裡的衣櫃有關),姊姊跟父親說她再也受不了後母對妹妹的虐待(妹妹弄死了小鳥,後母把她關在衣櫥懲罰她),父親卻要她想清楚,因為妹妹老早就死掉了。

有天早上她起床,在樓梯口附近發現一個染血的袋子。是妹妹,她想。她四處找不著刀子解救瀕死的妹妹,回到現場發現袋子跑到衣櫃裡,而此時後母則拿著滾燙的熱水要來攻擊她。兩人推擠,醒來時她只見後母要拿雕像砸她。此時父親回家,見狀趕忙將她扶到沙發上。當父親來到餐室,他發現太太坐在椅子上。鏡頭一轉,另一個女人進來,長相跟女人一模一樣。原來後母不在家,妹妹早已死亡,姐姐一人飾三角。

故事拉回多年前,當時女人來照顧姐妹病弱的母親,同時也開始勾搭上她們的父親。她對姐妹的態度並不友善,姐姐討厭她,妹妹則懼怕她。某天,妹妹發現媽媽吃藥後在衣櫥裡上吊自殺,拉扯的同時衣櫃倒下,妹妹被壓在底下。女人聽到聲音後來查看,但她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退出房間。走到樓梯口,她猶豫半响後決定回去幫忙,此時出房門的姐姐卻對其態度惡劣。

「將來有一天妳會後悔」

母女倆就這樣死去,姐姐發了瘋住進療養院。

回到家,後母聽見房裡有聲音,進去後門忽然自己關上,衣櫥的門也打開。她靠過去,發現在棉被跟棉被之間有一條帶子,伸手去拉,一個女鬼忽地滑出,朝她爬去。

===========================



前幾天山姆來找我,兩人聊啊聊聊到電影上頭,他就說他看了一齣泰國電影,結局是說故事的人說謊話,非常難猜。但相對來說,這樣以「欺騙觀眾」為主體所設計的電影,觀眾的看法應該要不讚賞要不憤怒吧!我這麼想。



在「三更」評論時我曾提到不喜歡金知雲濫用沒必要的手法呈現角色情感的做法。在「鬼魅」裡,自編(改編自韓國民間故事)自導的他技巧進步許多。無論是攝影、剪輯、演員表現、色彩搭配、氣氛掌握等在他執導下都呈現出非常高的水準(可惜步調略慢),值得讚許。此片在爛番茄專業影評人們手中拿下81%的分數,非常不簡單。



接著就從兩個部份來講,一是劇情,二是象徵手法。

「哼!我老早知道她多重人格!」能說出這種話的你,Luke在此敬佩萬分。開頭不久,我確實感覺到「這應該是走心理恐怖手法」,也隱約覺得「她該不會分飾兩角吧!」但分飾到三角我沒有猜到,揭曉時我開始懷疑連爸爸都是她幻想來的(並不是)。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感覺,不是生氣,不是失望,而是有種「喔!醬子啊!」的認命。後母的怪異行徑(跟弟弟講兒時趣事時對方一副沒聽過的樣子)確實有提醒觀眾,但總覺得好亂,越演越搞不清楚是怎樣。因此當答案被說出,我反而失去所有的感動,這是很可惜的一點。

衣櫥也是蠻奇怪的點。妻女因其而死,天底下有哪一個人會把它留下來繼續用啊?



劇中第一次(爬進房間後爬上床)跟最後一次女鬼出現(衣櫥)都有使用到「誕生」的象徵意義,可是全劇跟嬰兒或再生並沒有任何關聯,那這意象的功用在哪裡呢?

雖說人性的醜惡跟混亂面一覽無遺,「鬼魅」的劇情仍讓我覺得過於刻意而失了些方寸。至於在喜歡跟討厭之間,我想,我會偏喜歡一點點吧!但若沒有必要,我絕對不會再看第二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