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ess1.jpg

對茱莉‧蝶兒的印象是從《愛在黎明破曉時》開始的。看起來很聰明的女孩,有一點內斂的頑皮,有一點焦慮的理性。生於巴黎的她在14歲時被名導高達發掘,在電影《Détective》中軋了一個角色。兩年後她又出現在另外一部電影中。演員一職讓她攢了些錢,於是她來到美國紐約大學的Tisch學院修習電影。(李安也在同一個地方念電影)後來慢慢踏上編、導、演、唱之路,並為世人所熟知。

Countess3.jpg

從片名就可以看得出來,《女伯爵》講的當然就是一位女性伯爵的故事。哪一位呢?伊莉莎白‧巴托利(Elizabeth Báthory),出身匈牙利貴族的女伯爵。根據傳說,該家族的初代祖先是一名屠龍勇士,廣受人民愛戴,因此才給他起了「Báthory」這個姓氏,蘊含有勇敢的意義在其中。巴托利家族在中古世紀時掌有大權,出了幾位王子跟一位國王。而我們的主角伊莉莎白可說是家族中最惡名昭彰的。出生於1560年的她在丈夫過世後(女伯爵當時44歲)與四名共犯據報共謀殺超過650位少女,而法官實際計算供判刑的則多達80位。1610年起她被監禁在一個暗無天日的磚房中,直至四年後死神降臨方離開該囚室。根據傳說,她殺害少女的原因是因為篤信浸浴在處女的血中可永保青春,因此後世也稱她為「血腥女伯爵」或「吸血女伯爵」。

Countess2-horz.jpg

歷史,我這裡所說的是我們並沒有涉入其中的歷史,是一種知識性的存在,是由某個或某群人用文字或言語紀載下來流傳至我們耳中的。基於「信任」的立場,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套說詞,甚至根深蒂固的認為它必定是真理。然而連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都會有記錯的可能(有非常多的科學家都證明了人的記憶有多容易操弄),我們到底拿什麼立場去堅信歷史的正確性呢?茱莉從一名電影工作者及女性的立場,質疑了當年所謂的「真相」:也許女伯爵的雙親待她很殘酷,但她忍受過來了。也許大家都覬覦她的財富,但她堅守崗位。也許她要的只是一段單純的戀情,卻反被用作侵吞她的財富的手段。說穿了,歷史不過就是一則又一則故事,有的人從中看到教訓,有的人從中挖出娛樂。人們愛聳動的故事,伊莉莎白的故事夠聳動,因此深受大眾相信並喜愛。站在不同的立場,故事就會有不同的面貌。站在女伯爵的立場,你也許就會跟茱莉‧蝶兒一樣,看見一段悲慘的人生。真相?誰在乎呢?又有誰查得到呢?過眼黃沙,漫天飛舞。風止,空空蕩蕩。

Countess4.jpg

《女伯爵》是一聲溫柔的嘶嚎,由茱莉幫伊莉莎白吼出。逝者已矣,女伯爵已過世數百年,徒留一個又一個傳奇,地上的汙漬、天花板的蝙蝠汗都成了處女的血,從牆壁中潺潺流出。苔癬爬過的地方成了一張張臉孔,傾訴著她們早逝的青春。而呼嘯而過的穿堂風又在說些什麼呢?愛恨情仇吧,人總是在想在說這些事,不是嗎?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