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代理人

一月中時跟素未謀面的網友碰面,席間對方問我們幾個寫電影文的人為什麼會開始寫電影。我說早期沒理由,就只是開始寫,沒打算停下來,於是就一直寫。到這年紀是會覺得虧欠,覺得自己虧欠那些好作品的導演,所以有責任要寫。就算一個人受了影響而去注意到這位創作者,就算沒有人受影響,至少我試過了,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在寫電影文的。

所以,雖然近十年前非常粗淺的寫過《妄想代理人》,但寫得實在糟透,所以重看、重寫。

除了四部電影作品外,今敏執導、並留下來的完整動畫系列作品就只有《妄想代理人》。若看過他其他的作品,就會發現本劇的確非常「今敏」:多重人格、懷舊、暴力、日本社會中的高度壓力、對底層的關注,以及後來在《盜夢偵探》中五彩細緻化的「妄想實體化」等等。本作雖然希望將收視族群的年齡層拉低而做出了相應的處理,但整體來說仍較適合成年人看,較能理解劇中的諸多情緒與各種元素。

首先最初,如果你跟我太太一樣是推理小說迷,也許很快就會破鷺月子的案子了吧:「周圍沒人,根本就是自己下的手吧,哪來的什麼球棒少年啊?」沒錯,月子的部分粉絲也是這麼想的。然而隨著劇情演進,觀眾就會發現球棒少年如年輕警探馬庭所言:是一個人,但又不是一個人。於是隨著謎底揭曉,我們知道球棒少年最早的確是月子為了逃避罪惡感而創造出的假想人物。但伴隨著媒體的渲染後,就如同玩偶瑪洛美一樣無止境的被人們餵養、成長,最終成了人類情感的聚合體。因此球棒少年是妄想、是鬼魂,亦是集體意識。

而在風格的呈現上,《妄想代理人》透過聲音、剪接、畫風的不同,來表現出本劇的多重面貌,也許也象徵了人性的多重面貌。此外,第五話的RPG世界、第8話的老中幼三人快樂自殺行、第9話的主婦午後聊八卦、第10話的動畫製作團隊介紹似與故事無關聯,但其實各有其含義:RPG的妄想世界接續到了最終戰及刑警豬狩的懷舊世界。不管是幻想或沉浸過往,都是逃避現況的一種表現形式;自殺三人組則透過「鬼」的觀點來說明球棒少年的幽魂特質;謠言則使球棒少年的事蹟廣傳、使他的力量茁壯;動畫團隊中最惹人討厭的猿田所批判的則是所有曾將責任推給其他人的現代人,也等同於批判所有的人,同時也批判月子,終歸她正是一切事件的「核心」。

從片頭(大笑的眾人、破敗的背景)到動畫本體到進入廣告的畫面(煙火、電波、萬花鏡等)到片尾(所有的人都在草地上圍著瑪洛美睡覺)到夢告(以似有若無的怪誕邏輯預告下一集的劇情),《妄想代理人》一環扣著一環,將觀眾帶進名符其實的妄想卻又真實的世界。當然某個角度來說也是今敏這種認真的動畫人對「療癒系」的批判吧:一直看這種軟趴趴的東西逃避人生像話嗎?人就該面對困境、排除萬難、勇往直前才是!但若回頭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等作,你就會知道今敏並非嚴厲、殘酷之徒,心中其實仍藏有許許多多的溫情。也許是擔憂吧,擔心人會被自己的創造物所吞噬,從而逃避世界的真貌,最後引發個人及集體世界的滅亡。年紀越大,對今敏的作品果真感觸越深。

本劇的另一特色是登場角色「可能」都有動物特質(因為我日文不夠好,所以只能用可能二字),值得注意的是鷺月子的鷺(さぎ)雖然在中文裡只指鷺科,但在日文中其實能指涉「兔子」(うさぎ),因此跟月子(月亮上的兔子)就能吻合,而月亮不正是傳說中會讓人發狂的元素嗎?而這也是為什麼第12話裡的老爺爺會要馬庭去「跟兔子跳舞」,以及兔女郎為何能引導他找到最後的真相。(小報記者川津則是「蛙」(かわず))

瘋狂、混亂、衝突、無序中的秩序、人性中的黑暗、周而復始的逃避...各種元素交織組成了《妄想代理人》。這是今敏的妄想,也是你我的妄想。觀看的同時,你我正在逃避這個世界,卻也在面對這個世界。盡頭?沒有盡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