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林的魔術師.jpg
 
讀以薩‧辛格《盧布林的魔術師》(譯者:陸煜泰。桂冠圖書)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補習班的英美文學課程上。因為後來沒考上(記得是我當部落客最紅的時間,經常四處跑),自然老師上課講啥全忘了。這次算初讀。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封底上的介紹。前面照例簡介這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特色跟稱號、簡單濃縮一下故事內容,但結尾非常有趣。「...總之,是個好看的故事。」我從沒看過這樣的封底文案收尾。當然這句話是實話,可是一般好像都會用比較,你知道,好聽的、包裝的、引用名家之言一類的,所以這種「總之,是個好看的故事」的超易懂收尾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故事是這樣:一個名為亞夏的魔術師開鎖、玩牌、走繩索、催眠、動物秀無一不通。雖然收入不似國外的表演工作者,但他經濟無虞,生命中還有四個崇拜他的女人相伴:無法生育的正妻、胸部乾癟的女助手、成日穿金戴銀的活寡婦,以及驅動劇情前進的教授遺孀:「身材修長,儀表端莊...儘管已經是三十五六歲的人了,她仍然腰身纖細,胸脯豐滿,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足足小十歲。」知性又性感的女人當然令人垂涎,可是最大的誘因是她非得要亞夏娶了她才願以身相許,而形容自己搞東搞西的主因為「無聊」兩字的亞夏自然無法抗拒這種不無聊的誘惑。而且而且,這個遺孀還有個十四歲的漂亮女兒,雖沒法親子丼,可是「吃了熟的再吃嫩的」將多麼令人滿意得顫抖啊!於是他慢慢決定撩落去。
 
但在行竊之敗(他太緊張,導致連最簡單的保險箱都打不開,跳陽台逃跑時還傷了腿)後,遺孀下了逐客令,亞夏此時終於從迷咒中甦醒,於是「她的臉完全變樣了。短短的幾秒鐘時間,伊米莉亞完全變了。眼睛下面出現了眼袋...他發現她的額頭上起了皺紋,頭上天了白髮。彷彿這是一個神話故事:有種魔力一直使她青春換發,如今,她擺脫了魔力,連聲音也變得單調了,無力了。」總是如此,當局者迷,一旦旁觀,全都清楚了。
 
接著女助手因不滿亞夏趕自己走而上吊自殺了,就連活寡婦都有了個專營妓院的新相好(他不忌妒,但覺得自己害她墮落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他從人生的即將勝利組(他只差一步就要去國外演出,聲名大噪了)墜下,失去了一切。但也因為這樣的失去,他才認清「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知道有一個名叫瑪格達的女人上吊了,也不知道有一個從盧布林來的魔術師在受著痛苦的煎熬。他們就這樣大吃大喝大笑大鬧,一直到他們自己也變成了塵土,亞夏默默地說。真奇怪,他過去清醒的時候竟會那麼賣力地為這群不三不四的人表演。我追求甚麼呢?要這幫在墳墓上跳舞的傢伙給我施捨幾聲喝采嗎?難道我去偷,去殺人,為的就是這幾聲喝采嗎?」
 
結尾表面看哀傷,其實趣味又荒謬。在處理完一切「俗務」後,亞夏決定在自家裡蓋個只有一扇小窗的屋子把自己囚起來在裏頭懺悔。一開始眾人都等著看笑話,久了卻把他當聖人,每天都來吵他,要他給祝福、幫治病、展神蹟。他終於認清慾望的無窮,唯有知足,人才能從最簡單的食物中接受到能量,得到真正的快樂。人生的確如此,但能真正看破的又有幾人?
 
《盧布林的魔術師》的文字風格跟我看的多數「名家作品」不同,沒有難懂的敘事,沒有刻意的文字經營,沒有紮實雄渾的魄力,但是個實實在在的好看故事,道盡了人生的荒謬與虛無。主人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從天堂跌落地獄,也因為這樣的失去有了獲得。較之於失去,這樣的「獲得」值得嗎?這問題各人答案不同。人生就是一場自我的掙扎,貪求與知足間的掙扎,快樂與痛苦之間的掙扎,心亂與平靜之間的掙扎。我們能做的除了選擇一條路走下去,並接受後續產生的後果之外,別無他途。等在盡頭的會是甚麼?走完就知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ke 的頭像
    Luke

    豺遊民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