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預告片的最大功用是讓觀眾看見影片最吸精的部分,藉此把人洗腦,面對售票員時乖乖掏出皮夾講出那醉人的片名。世界上最邪惡的預告片莫過於讓你滿心期待進戲院後發現原來好看的都在那兩分鐘裡,剩下的電影是垃圾;最厲害的預告片是把你拐進戲院不打緊,未料最精彩的居然是沒預告的地方,這就高招了(各位男性同胞如果看過〈3D食人魚〉想必會有這樣的感受)。上述兩種案例一則以憂一則以喜,但預告百百種,最令人困窘的情況是什麼呢?我個人投「以為是喜劇,結果很正經」一票。這種情況我還算慣於應付(適應力很強),但對許多觀眾來說可是極大的夢魘。看那些個買了爆米花可樂準備進去哈哈大笑的人到最後只能如溺水者般看見什麼都拉一下扯一下,即便看見根漂浮的麥梗都得告訴自己「我的未來不是夢」,很辛苦的。



如果你在看了〈性福拉警報〉的預告後抱著「我要去戲院笑笑」的心態,那麼我必須很誠心的告訴你,請不要。倒不是說不好看,〈性〉片裡兩個女主角安妮特‧班寧及茱莉安‧摩爾的表現都很不錯,尤其前者就算因此而被奧斯卡評審提名最佳女主角我也不會意外、男主角Mark Ruffalo不算太紅但我個人很喜歡他(因為〈三十姑娘一朵花〉的緣故)、〈魔境夢遊〉的女主角Mia Wasikowska的一頭金髮搭她秀氣的臉龐很蘿莉(我的影友Jason應該大愛),在劇末那會演哭戲的嘴角足讓她獲得女配角提名。如此強大的陣容加上一個聳動的故事,〈性〉片以四百萬美元成本立下兩千萬的收入,可謂小兵立大功。



插嘴一下,我剛在簡寫〈性福拉警報〉成:一、〈性〉片跟二、〈性〉的兩擇之間猶豫了一下,其實我比較喜歡後者,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但前者比較具中立感。人生嘛,總是要留點遺憾。

『這麼不好笑嗎?』也許你會問。也不是,但成份至多不會超過給便當當附菜的菜圃那麼多(裝在小小的夾鍊袋裡。沒拿過的話可以去池上便當感受一下),〈性〉片的重心從頭到尾主要都鎖定在拉子臨中年的家庭危機上:結婚近20年,有小孩,偶爾會鬥嘴,執掌經濟的醫生T媽跟很多父親一樣有點控制慾,防衛性也重;相較之下P媽有著家庭主婦的正常不安,感覺生命似乎都賣給了家,所謂的「自己」不知道躲到哪棵樹下的陰影去了找不到。孩子不壞但或多或少叛逆,不發生「那件事」的話人生之路似乎就這麼定了,跟鋼筋混凝土一樣的確切。

震源,來自TP倆當時從精子銀行取得的精子的捐獻者,兒子想見老爸,生物學上的老爸。

如果你看過預告,那就不用擔心劇透的問題,因為預告幾乎是全片縮影,只要再多花一點點心思把它像做糖蔥(或麵條)一樣拉長就好:兒女喜歡老爸的陪伴,P跟男人發生了關係,男人愛上了P,T發現了,家庭陷入危機。但也因為這「邪惡男性」的介入,看似有了凹洞的休旅車在經過板金後更顯堅固,女兒大概這輩子不會忘記「男人只會搗亂和平」的真理。



雖說是倡導同志愛情的電影(T對兒子說,如果你是同志就好了,你會比較細膩),但身為男性的我看了也不免心驚。到了傳統社會常提的「適婚年齡」,發現其實單身也不壞,當然會有想牽著誰的手去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但這種一個人的自在是有伴侶的人望塵莫及的。不過看看片中男主角,自己開餐廳,生意不錯,閒暇就到菜園裡種種菜,需要的時候跟性感黑人女經理嘿咻,女農也是不錯的選擇。即便是這樣自在的他在跟自己的孩子互動後都開始嚮往某種整體感,總覺得相框裡的自己是那麼的單薄。跟我的老師David曾就是否生孩子的問題聊過,他說人生會有一段時間非常認真的考慮生孩子,好像是基因裡的設定那般。他熬過去了,是不是失去某種重要的體驗呢?我想是的。是不是換到了比較自由的生活呢?我想是的。



曾經有個同志朋友讚譽『Luke你如果去當同志搞不好會受歡迎喔~』我笑笑,回答他『也許吧,不過我太愛女人了』。在一般觀念中,男同志是追求性愛的一群,女同志則是追求單一伴侶的一群。但無論是跟我說那句話的朋友後來變成了戀家的小男人(我都叫他人妻)或我曾在女書店的一本書名很長的書上讀到喜歡不停換伴侶的T,答案似乎沒有個定論,仍因每個人的個性而非性別有所不同。兩個異性戀女演的女同電影讓寂寞的人更寂寞,有家的人更愛家的溫暖。無論你的選擇是什麼,人生總是要抱著一些缺憾,勇敢的走下去。





題外話:



導演Lisa Cholodenko是貨真價實的女同,劇本也是她自己寫的,看完後我長了一個知識:原來女同都看G片啊!(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