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蔭篩過的陽光裡,Ivan開心的跑著。他飛上天,從高處望著無盡的海岸線。媽媽提了桶水讓他喝,讓他洗臉,他說樹上有杜鵑。
鏡頭一轉,Ivan在破舊的木屋中醒來。穿過沼澤,他被Galtsev中尉的部下所捕獲並被帶到他的眼前。在Ivan的堅持下,Galtsev撥了電話給中校Gryaznov,後者要他對Ivan好些,並要他給Ivan一張紙跟筆,寫好的訊息直接送至中校的營地。洗好澡吃了點東西,Ivan坐著睡去。
媽媽告訴他雖然對人類來說是白天,星星則住在井裡的夜晚。他用羽毛測深度,下水去撈星星,水桶被提上又高速落下。一攤水,潑到躺在井邊的媽媽身上。
Kholin上尉被派來接他回去中校身邊。中校欲把Ivan送到軍事學校,他則堅持要留下來加入戰鬥。穿上軍服,Ivan走到一座僅剩煙囪跟木門的廢屋裡,妻子死於戰火的老人說他會把房子恢復成原本的樣子,以迎接他的太太。中校開車找到Ivan,並將他帶回去。臨走前,ivan放了一大塊麵包跟一罐奶油在井邊。老人問神,這一切什麼時後才會結束。
要醫護兵Masha堅守戰時的嚴格規律後,Galtsev離去。見她可人,Kholin將她叫到樹林,要她爬上樹幹,趁她下來要跳過一個淺溝時強吻了她,然後又將她支開,自己先離開。Galtsev在問到了兩人的所在地後趕往該處,中途遇到了Kholin。
Kholin跟Ivan的另一好友Katasonov下士都來到Galtsev的營地,Kholin認為Galtsev膽小,Galtsev則說他會把Masha調離,戰場不適合女性。三個成人出去處理要將Ivan送到河的對岸所需的交通工具問題,意外借到一把刀的Ivan則在射壞房裡的燈光,就著黑暗練習匍匐前進的暗殺技巧。昏暗中,他看見牆上"幫我復仇"的字樣。父、母、妹均被德軍殺害,他要報仇,要報仇。敵軍的炸彈不停落下,塵土飛揚,碉堡被炸出許多窟窿,碎石大量滾落。Kholin回來,告訴Ivan下士被緊急徵召回去,因此Galtsev將會陪他一起送他到對岸。Ivan對Katasonov的不告而別十分不高興。
下著大雨,打著閃電,Ivan跟妹妹在裝滿蘋果的卡車上玩樂。車經沙灘,蘋果落一地,幾匹野馬上前咬食。
出發前,Galtsev發現Katasonov其實已被敵軍殺死,Kholin隱瞞了此一事實。兩人成功送Ivan渡河,也順利躲過巡邏的德軍及砲火的轟炸回到營地。
戰爭結束,Kholin已死,Galtsev率手下到曾關戰犯的傾頹建築搜集相關文件。在一份文件上,他看見Ivan的照片,吊死,也許還被砍了頭。
說好他當鬼,Ivan數完數字時大家都不見了,只有妹妹從躲著的樹幹露出身子來跑給他追。兩人一路追到淺灘,開心的跑著。一顆枯黑無葉的大樹,出現在Ivan的眼前...
============================
極受柏格曼稱頌的前蘇聯導演Andrei Tarkovsky的長片處女作,原導演Eduard Abalov因表現太差而被換下。改編自知名短篇小說"Ivan",編劇跟導演加入了夢境段落。年份為1962。
雖在票房上獲得意料之外的成功,"伊凡的少年時代"卻是一部非常具導演個人風格的電影。全片多以近景跟中景拍攝,取景角度主要不在呈現故事,而在抓住戰爭的某個面向,某種時空殘留下來的陰冷感。敘事時切入夢境畫面形成對比,一般的孩子應該有怎麼樣的童年,而主角Ivan卻又怎麼度過他戰火中的童年。夢境與現實互相呼應,也許戰爭才是夢,至少我們這麼盼望,雖然,這只是一種逃避。
電影的最後,Ivan的朋友全數消失,只留下他跟妹妹,因為那些朋友從來也不曾存在。兩人沙灘追逐,最後一景來到一顆黑色的枯樹,那是他的死刑之樹。這段是他臨死前的夢境,還是上帝發了慈悲讓他享受不曾享有的童年生活?
導演藉由影片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看法,並希望跟觀眾產生共鳴、和解。Andrei Tarkovsky將文字化成詩篇,不刻意追求某種象徵,只是抓住內心的感覺並將之呈現,片中許多光、影、場景、人物的搭配均呈現文字所無法表達的意境。他是一名了不起的導演,同時也是一名偉大的詩人及藝術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