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和平的Travis在某次抗議活動認識了一名美麗的女性,兩人很快陷入熱戀。女人說她要去印度旅行兼修行,邀Travis一道去。剛被公立精神醫院裁員的他沒錢,倒是想到了一個方法掙銀子:參加實驗,一天就可賺一千大洋。
在篩選場合,Travis偶然認識了性格頗為害羞的Barris,兩人後來都幸運被選上。坐上大巴,一夥人浩浩蕩蕩被送進一間監獄,進行所謂的「監獄實驗」:參與者被分為囚犯跟獄卒兩組,Travis被指派到人數較多的囚犯組,Barris則是獄卒組。囚犯被命令進入牢房區後,規劃了此次實驗的科學家對獄卒組說出了此實驗的五個要點:
一、囚犯一天要吃三餐,食物要吃完
二、一天有三十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
三、囚犯只能在特定區域活動
四、囚犯只有在被問話時可以講話
五、囚犯不得在任何情況下跟碰觸獄卒
如果囚犯犯了錯,獄卒必須在三十分鐘內給予相應的懲罰,但不得含有暴力行為。如果超過三十分鐘沒有施予懲罰,壁上的紅燈將亮起,實驗也告一段落,沒人能拿到酬勞。此外,如果有人表明要退出,這次實驗也將宣告失敗。
『兩周後見。』講完這句話,科學家就離開了此地。
一開始,囚犯就不小心在玩籃球時傷了一個獄卒。四十多歲仍跟母親同住的Barris表示他從兄弟會那裡學到如何對人進行心理上的傷害。
一天天過去,情況越演越烈。Barris成了獄卒的頭,Travis成了囚犯的頭,Barris多次對Travis進行羞辱,甚至也包含了一定的暴力行為,然而紅燈卻沒因此亮起。一名性好漁色的異性戀獄卒打起一名白淨囚犯的主意,路過的Barris阻止了此事。然而就在患有糖尿病的漫畫家為了保護Travis而攻擊Barris後(Travis對著攝影機表示要退出實驗),Barris憤怒的一擊把此次實驗帶進了一場無法挽回的瘋狂中...
新銳導演,翻拍自2001年的德國電影,該電影改編自同名德文小說,小說則改編自1971年在美國實際操作的心理學實驗「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由於對心理學曾經有相當濃厚的興趣(現在淡一點),所以我讀過相關資料但並不詳盡,剛好藉這部電影的機會回味一下後上網將整個實驗過程看一遍,這樣的延伸閱讀對解讀〈叛獄風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很早就抓到一句關鍵「實驗隨時可以暫停」。只要有人提出,只要有暴力行為發生,實驗立刻終止。
那就怪了,既然隨時可以結束,頂多就是拿不到錢,你們這群囚犯或甚至不想繼續參加實驗的獄卒為什麼不喊停就好?
奇特的是在真正的實驗進行時,囚犯真的沒有喊停;也就是說,他們打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囚犯角色,認同了自己的權益被剝離殆盡。
電影裡,科學家在一開始選人時很明顯就暗含了「這群人湊在一起一定會有衝突」的動機,這樣的殘酷在後來獄中的暴力行為發生時讓他能袖手旁觀,直到事態過度嚴重才亮起紅燈制止,因為「這就是他想要的」;然而在真正的實驗時,負責的教授Philip Zimbardo跟他的同僚們找的是一群個性比較穩重的學生,因為他要測試的是「人是否會因為制度及被賦予的角色身分而產生相對應的行為」。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明明身處「監督者」的層級,他在實驗進行到已經大幅超越他原先的想像甚至泯滅良知時居然沒有加以制止,反而沉浸在「監督者」的冷眼觀察身分中。這場立意良善的實驗測試了受試者,也測試了主事者。
立意良善?真的嗎?
是,我們確實看到了Barris從原本的封閉而善良轉變成了一個殘忍的暴君,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施虐者性格,包含數名獄卒也是。這樣的情形證明了人在獲得統治的權力後將逼使他人來遵守自己訂下的規則,而且無所不用其極....
慢著,規則是誰訂的?
科學家。
創作者,英文譯者。小說、散文、翻譯、創作計畫曾獲多項文學獎,包括台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譯作二十多冊。近期創作主要刊載於上下游副刊。
合作、活動邀約、邀稿,請寄信至luketsu@gmail.com
FB粉絲頁請搜尋:朱浩一
Youtube頻道請搜尋:Lulen Show 路人秀
請注意,本站的任何心得或評論文章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迴避劇情或結局的討論
合作、活動邀約、邀稿,請寄信至luketsu@gmail.com
FB粉絲頁請搜尋:朱浩一
Youtube頻道請搜尋:Lulen Show 路人秀
請注意,本站的任何心得或評論文章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迴避劇情或結局的討論
- Sep 28 Tue 2010 23:35
人性監獄 〈叛獄風雲〉 (The Experiment)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