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Google化的危機

作者:希瓦‧維迪亞那桑(Siva Vaidlryenathan)

譯者:彭玲林

出版:商周出版

初版日期:2011年4月




約莫十年前,一個精通網路的朋友推薦了一個搜尋引擎給我:它乾淨,它快速,它強大。不過當時的我仍是Yahoo的信徒,成天在那上頭看新聞,看遊戲攻略,看些明星軼事什麼的,沒事跟個白淨的搜尋引擎扯上關係做啥?想當然耳,我禮貌性的微笑,在他離開我的寢室後把畫面又導回了Yahoo。

十年過去,現在的我每天的行程大致如下:

起床,刷牙洗臉。
登入「Gmail」查信件,同時確認「Google行事曆」上今天有什麼事。
吃早餐時邊聽「youtube」上的歌(通常是Louis Armstrong。今早是「Blueberry
Hill」),邊用Gmail的草稿功能寫寫部落格的文章,回回信,偶爾也看看朋友在「Blogger」上的部落格的文章。寫文時如果想起某個忘記拼法的英文字,就上「Google字典」確認一下,然後才寫進文章中。
忙完早上的事後,我通常都會小睡片刻。下午偶有約,出門前我習慣先用Google地圖預先確認交通方式及附近建築特色,抄在筆記本上後隨手拿起一本書當作隨身讀物,然後出門。
晚上回到家,洗個澡後把電腦開機。如果當天有看了電影要寫評,就用Google搜尋相關圖片,然後開始啪噠啪噠的打字。寫完後伸個懶腰,是時候睡覺了。

我無法想像自己沒有Google的生活。

在「Google化的危機」中,作者希瓦‧維迪亞那桑便已「當今的大眾已過度依賴Google」當作出發點,提出了他深刻的擔憂:當一家打著「不當壞人」招牌的(Don't be evil)私人企業掌握有過大的權勢時,身為使用者的我們是否該心存警戒,而非僅任人「客製化」我們的見聞。

書中的觀點聽來驚人,然而若您跟我一樣是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便會知道作者所言不虛。隨著我們使用Google服務的次數越來越多,Google確實也得到越來越多我們的資料,從而提供「適合」我們的搜尋結果。可是這樣的「合適性」,不可否認的也窄化了我們的思維:我們變得越來越專精於某個小領域的資訊,而對該領域以外的知識卻逐漸喪失。同時,透過獲得關於我們的大量資料,Google也更「了解」我們,可能比我們的親友都還要了解我們的品味、好惡、乃至鞋子的尺碼,從而提供對我們更有吸引力的廣告,讓我們得以「三贏」:Google得到廣告商的刊登費、廣告商賣出商品、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不過,我們的好惡難道就沒有被Google影響嗎?值得深思。

除了上述的個人資料外,「Google地圖」對居家隱私的侵犯、「Google」圖書館計畫對著作權的衝擊性影響,以及Google對自身的過度信任等,在本書中都遭到了作者的批評及質疑。身為一個Google的使用者,我非常認同作者所言:「我希望我們日後面對人類知識的未來時,是帶著智慧與戒慎恐懼,而非帶著無知又昏頭的敬畏。」Google是良好的工具,但絕不該成為某種信仰。而當我們擁有這麼一個強大的工具時,我們應該加倍謹慎的使用它,並注意我們是否「以正義之名行霸凌之實」。當人肉搜索已經成為司空見慣時,我們究竟是朝著高等人類前進了,還是倒退成了拿著鍵盤當兇器的蠻族呢?

另刊載於中華知識經濟協會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