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u泉白草糕,好吃的Maru泉白草糕又來囉~」

小時,早上常跟著祖母去逛市集買菜。年齡漸增後,我開始討厭那種擁塞、吵鬧及腳底那混著魚血、冰水、菜渣的黏濘。不知不覺間十年過去了。祖母過世了,我們搬家了,故鄉的舊貌也逐漸在我腦中被淡忘。至今唯二留下的,一是市場中央那家現炸魚漿製作甜不辣時的濃濃香氣;二是賣白草糕的小販的叫喊聲。紅色的泉字外頭加上一圈圓,蒸籠打開霧了鏡片,一口咬下,那鬆、那甜、那匿於其下的微酸,曾經的朋友,曾經的遺憾,曾經的美好,就這麼緩緩滑下我的胃,進入那曲折的腸,滲透全身。

常被誤植,或誤看成「倫敦糕」的「倫教糕」並非來自異國,而是以位於廣東的倫教鎮為名的糕點,被許多饕客譽為「廣東糕品之王」,更有詩讚曰:

玉潔冰清品自高,甜酸爽韌領風騷
仙泉淘得瓊漿白,蒸出嶺南第一糕


關於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但發明者姓梁則是確定的。一種說法是他在製作蒸糕時不小心失手,讓粉值下墜,結果蒸出來的糕反大受歡迎。另一種說法則是他發現黃糖蒸出來的糕保存不易,容易發酸。苦心鑽研技術跟用料後,這才發明出「嶺南第一糕」。無論其歷史、背景如何,好吃才是關鍵,您說是嗎?

如詩所云,製作倫教糕時水質十分重要,上品倫教糕含水量約42%~48%,如此方能入口軟嫩。浸透過清泉一夜的優質白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後壓去水份成濕粉。濕粉與糖漿攪成米漿後放涼,溫度約達30度以下後加入酵母發酵,最後進行蒸糕。說來簡單,每個步驟卻都不能出錯。頂級的倫教糕色澤晶瑩透明,入口清甜彈牙無酸味。文人魯迅嗜食之,更將它寫入了他的小品文〈弄堂生意古今談〉中,讓人一窺墨客的真「肚量」。



時至今日,老家那賣白草糕的小販也許早已仙逝,故而我再也無法問得為何「白糖糕」會改名成了「白草糕」,而他是否又曾吃過那正統無酸味的倫教糕呢?我想未來的某天,我會在廣東吃到頂級的倫教糕吧!那入口的爽甜也許會令我終身難忘。但只有那糕中的酸,那不及格的酸味,才能勾起我陣陣的回憶,讓漣漪泛上心頭,搖晃著那扁舟。正統?非正統?答案並不重要。因為我們尋尋覓覓的,不過就那「回憶」兩字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