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
也許是懷舊吧,總覺得電影發行的量愈來愈大,「純粹」兩字卻益發難尋。是太仰賴特效嗎?也不盡然。只能說時代在變,而人總是喜歡新的事物,加上電影已成為相當稀鬆平常的娛樂,電影的魔法、魔力於焉逐漸式微,於是我們大口啖下炸雞,骨頭都集中在上頭畫了張笑臉的紙桶裡,一桶接著一桶,「剛剛那塊炸雞好吃嗎?」「就炸雞啊。」
呵,也許只因為我是個老頑固吧。
雖然已沒有印象,但依據我家老爸的習慣來判斷,父子倆應該曾在台北的某家戲院看過《魔王迷宮》,看電影的同時八成也啃了支大雞腿。近三十年的往事,不記得了。
但的確,《魔王迷宮》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東西。那是珍妮佛‧康娜莉還未成年的年代,那是紅白機的年代,那是很多電影技術仍在發展,但所呈現出的作品卻因而質樸、動人的年代。
那是腳步還沒那麼快的年代。
故事從少女(珍妮佛‧康娜莉飾)朗誦與電影同名的書冊內的台詞。不久後觀眾知道少女之父跟她的繼母將要出門,少女要留在家裡看顧她那同父異母的小弟弟。嬰兒床裡的弟弟哭鬧不休,少女便祈求書中的哥布林來把他抓走。願望成了,弟弟消失了(在消失之前被鋪裡原先是有動靜的,這段頗有換子的意味),但少女後悔了,於是哥布林王傑拉斯(大衛‧鮑伊飾)現身,表明願以能探看夢境的水晶球作為代價,希望少女放棄。少女不肯,傑拉斯便說那她得在時限之前闖過迷宮,親自到哥布林城堡裡救自己的弟弟。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的冒險後,少女在三個夥伴的幫助下成功救出了弟弟。但有趣的是,結尾的她卻仍跟那些「非現實」的角色擁抱在一起,這讓理應是橫跨「現實」與「幻境」的《魔王迷宮》有了幾種可能的解讀:
一、少女逃避現實(也可解讀成她精神異常)
二、少女拒絕成長
我向來不是太喜歡指責某個角色瘋了,因此個人的解讀偏向二,於是就有了如下的推論:
少女排斥孩子→成熟帥氣的魔王把孩子抓走→少女要去城堡救孩子→少女認識了很多同伴→吃下長了蟲的水果後少女陷入夢境,同時失去了跟弟弟有關的記憶→出現在舞會中的魔王以歌訴情→少女雖未想起弟弟,但仍砸破了水晶牆,逃出夢境→最後的上下顛倒迷宮中,魔王要求少女「懼怕我吧,愛我吧,順從我吧。」然後是「我就會成為你的奴隸。」但少女想起了書中的內容,知道自己的力量其實高過對方,於是這場對決便已少女的勝利告終。
也許這一切都象徵著她對感情,對生子的恐懼。而縱使困難重重,少女仍堅守信念,維持堅貞。英文片名是Labyrinth,簡單來說是迷宮,但跟Maze卻不同。後者是一種你要判斷往哪個方向走的迷宮;前者則只有一條路,路途雖漫長,但或遲或早你一定會抵達中心點。「有志者,事竟成」,少女的信念如此,人生亦然。
試圖看出這些意在言外的端倪其實是累人的。簡單看,《魔王迷宮》仍舊雋永迷人。片中的音樂都出自影響音樂史甚巨的大衛‧鮑伊之手,歌詞跟曲調都頗有味道,也是構成全片獨特氛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奇幻歷險、有趣的邏輯難題(有兩扇門,門前各站了一名守衛。其中一名守衛總是說實話,另一名守衛總是說假話。只有一扇門是對的,機會只有一次,怎麼選?)、怪誕也逗趣的諸多角色更是讓人心情大好。雖然進入哥布林城後的節奏有些亂了,而且毛怪魯多的召喚石頭能力也太強,但整體來說,《魔王迷宮》依然有著童話書般的色彩,相當值得推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