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從一段介紹兩性生殖器的上課過程開始,讓大家忘憂的踏入"野球孩子"的世界。陸續介紹了幾名選手讓觀眾粗略熟悉他們的背景跟個性後(中間有段是講到某位的分數加減能力,不少男性觀眾看到小朋友不會算數笑哈哈,我沒怎麼笑,因為如果早個十四五年也許我也不太會,那些笑的人肯定都是些數學很好的人),故事進行到了集訓,孩子們因為鼻屎的小事情打架(最後學長馬志恩出面仲裁)、有人沒寫作業教練告訴他要有學業才能打棒球(害一群同意讓他回來的人為了要想出"他回來對球隊有什麼幫助"的答案而傷透腦筋)、有人睡前在唱歌(志願是參加"星光大道"一類的節目,爺爺也是愛唱歌的類型)、教練對孩子們如嚴父般的管教(對家裡子女則不會)、有人被球K到左眼腫起來......等。


長大一定是帥哥

比賽來臨,他們在守備接連失誤的情況下仍打進16強,但在遇上王建民唸過的崇德國小時再度因守備問題而分數落後對手,最後半場慌了陣腳的教練心態及戰術上影響了小球員使他們急於求勝而讓對手有機會牽制球員,遭致富源國小飲恨落敗。棒球的世界跟人生一樣殘酷,小朋友上了一課。



無論比賽結果如何,這都是六年級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場棒球賽。在將名字簽在國小畢業紀念冊頁尾後,他們將走進國中的大門,輸贏,都是一個很棒的過程;路,是一直延伸下去的,對想出國深造的體育老師一樣,對畢業的學生一樣,對那些剛進球隊的菜鳥更是如此。野球,將成為聯繫他們曾共度過的美好時光及那些無止盡的傷痕及汗水,還有,那年夏天的殘酷陽光。

=========================================


野球孩子不應該挑無米樂比...

導演沈可尚花了三年的時間紀錄下富源國小棒球隊的點滴後再從中挑出片段剪輯而成的紀錄片。我個人蠻愛看紀錄片,好的紀錄片可以呈現出現實色彩而讓觀者感動落淚或低頭深思,但糟的紀錄片卻會把別人的故事變成觀眾的折磨,隨之放大導演本身思考的缺失。

野球孩子,是部導演太容易滿足的例子。



由於牽涉到現實層面,運動紀錄片很容易就因為過程本就沒有起伏而讓故事好像沒了彈性的麵皮,而有些時候則是因為導演想表達的感動只存在他自己的心中而無法傳達到觀眾的心裡。如果一個導演很容易就被自己感動了,那他要怎麼去感動所有來自不同階層有不同過去的觀眾呢?



野球孩子前半段主要在介紹幾個小朋友,希望藉此讓觀眾跟演員間產生某種關係鍊,彷彿他們都是鄰家的小朋友而非遠在花蓮。雖然有句老話叫平淡中自有真情味,但是我真的只感覺到平淡,嘴巴很想啃點睡一下。而導演藉由拍出教練遠大的夢想和對女兒跟對學生的態度來表現出他是表面嚴肅卻帶有父愛的教練的手法只讓我想到三個字,所以呢?我看得出導演想表達什麼,但我沒有感受到。



比賽那段是全戲最精采的部分,就連平常不看棒球的我都熱了起來。然而,這段導演卻不時的切入黑底白字的說明字幕解說目前的情況。導演先生,畫面演出來的東西你要說明給誰看呢?給不懂棒球的人?不懂棒球的人你說明了他也未必了解,但對懂一點點棒球的人來說過度的說明只讓人覺得礙眼,而非是劇情的輔助。



比賽輸了,小朋友們準備上國中繼續面對人生,未來會打棒球還是會去滅火沒有人知道。他們未來的路很長,導演先生,你的也是,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