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的標題「結婚:是男人家裡多一個人,卻是女人換了一個家」,似乎隱含一種對男性的指責。女人的一切都是為了家,男人的一切還是為了自己:多個人幫忙照顧打點生活的一切,儼然孩子抱著媽媽腿哭鬧的畫面。
在我某篇有提到一部電影對女性的看法的文章回應中,猶記得一位女性讀者回應我『女性在社會上的立足方式是被社會所制定出的規則所僵化的』,簡言之,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規範深深影響了現今男人女人的思維方式及群體中的角色扮演。這樣的說法非常合理,因為我們是被父母生養,在人類聚落長大,而非活在變色龍、蜂鳥、狐獴的野戰社區;加上媒體、文學、歷史、宗教等各種人類所發展出的知識交叉影響,於是這個被大環境影響的「我」調整自己的外型,緩緩被塞入「社會」這個大容器中,像玩具被塞進塑膠固定物那樣給擠了進去。問題點是在,所以呢?
『因為這一切都是別人想出來的,我不要,我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想法聽起來是不錯的,但邏輯上仍有問題,無論說這句話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或她是用人類社會的思維去想,用人類的語言去說的,而這正是他或她所反抗的東西。反規則也是得要有規則存在才能反,更能被視為一種附屬性的存在,畢竟沒有A就不會有A"。除非你被另一種生物在全無人類干預的情況下撫養長大,那麼或許,你有機會能逃開人類世界的禁錮,活出另一種不同的你。
為了反對而反對是種天賦的技能,但如果你能試著抽離一點,傾聽自己的每一個呼吸,用包容的心態去了解相對的思維,有沒有可能,這世界跟你所知道的有稍稍不同?
分手以後,我覺得自己不再完整,所以渡過了一段漫長的旅途,試著讓自己再度完整。表面上我尋求一個人的解答,實際上卻老想著牽另一雙手。試分析,其實老話所說的「在裡面的人想出來,在外面的人想進去」雖是拿來講婚姻,拿來講愛情也完全沒問題。一個朋友在非洲散心時認識了一名去當地當義工的台灣女孩,兩人因而譜出戀曲,最後一同回國,目前同居交往中。聽到這故事我直呼浪漫,『根本就戀愛巴士嘛』,我說。朋友低頭輕搖了一下,嘆口氣。我問既然如此,當初怎麼會在一起?他的回答很誠摯,也帶點悲傷。
『在非洲很寂寞,我只能在她跟黑人之間選一個』
這並非是種族歧視,而是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欣然。一黃跟百萬黑,答案非常明顯(至少聽起來是這樣),就好像要我在四神湯跟炸毛蟲之間做出選擇一樣。『雖然我不喜歡吃腸子,炸毛蟲聽起來非常高蛋白而健康,但我還是含淚咬吞腸子好了』,有這種心酸在裡頭。其實我也怕掉進這樣的窘境。因為寂寞而跟某人交往,帶著一種半贖罪式的心情走下去,好像也不是那麼快樂,但又說不出什麼分手的理由,跌跌撞撞的走進婚姻,攜著不那麼想攜的手邁向老年。這樣的情節當然未必是悲劇,老外也許能在六十歲的離婚後又找到新的自我,老華也許在金婚慶祝後發現過往的不堪都已化成兩人共有的珍貴回憶。只是好與壞之間,到底要如何做選擇?我怎麼能確定這段關係的短中長三期平均值能超乎水準之上?我怎麼知道這不會是另一個「野性的呼喚」,是基因要騙我製造後代以成就繁衍我族大夢的謊言?
前女友說的簡單。『想這麼多幹嘛?去愛就對啦!』ㄜ,我覺得你也不是一個多優良的例子。
艾文說的簡單。『Luke加油!』我連自己的方向都還不確定啊!
芳銘應該會這麼說。『你要相信直覺的聲音,心想事成。』可是,可是我心裡是個交響樂團的大亂奏啊!
毛毛對我最有信心。『你OK的。』不,我不OK。
回想成長歷程至今,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時間未到,但我鮮少有過「家」的感覺。一回想,所有曾感受到的家庭氣氛似乎都是前女友帶給我的:有些摩擦,有些開心,有些怒罵,有些擁抱。雖然最後的結果讓我崩潰,但康復後也認清這是一種必然,對彼此都好,而我至今仍珍惜這份友誼,畢竟能擁有一個比家人更親的人長達七年是上天所賜與的禮物,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裡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柴米油鹽醬醋茶堆累出這個我,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她。『我想要找到一個能讓我做自己的男人』,一個對愛情仍抱有一絲絲幻想的理性女孩這麼跟我說。我們都想做自己,但有些乍看之下的犧牲,事後回想起來也會是種甜蜜,是種成長,對嗎?
走筆至此,我想說的其實是:不是所有男人都在找媽媽,不是所有女人都在找家。人生不是問答題,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申論題,給分原則是你認為這過程開不開心,值不值得。只要值得,縱使違背你慣有信念又何妨?捷運到不了就搭小黃,小黃到不了就騎鐵馬,鐵馬到不了就繫好鞋帶出發,沿途記得也看看美好風景。更重要的是,快樂可以是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努力去經營跟自己或跟他人的關係。沒人能喇舌你可以讓小狗舔你(我強烈建議你不要也伸舌頭,養成這種習慣不太健康,不過偶爾偷舔一下牠的黑鼻子我想是可以被諒解的),沒人能抱著睡你可以買大絨毛熊(我真的考慮過,但為了不讓老爸認為我是娘娘腔或同性戀而作罷,他老人家心臟不是太好),沒人做菜給你吃你可以自己煮或吃外面(我做菜的技術好過不少同年齡的女人),寂寞了,你可以找老朋友訴苦,哭叫鬧啊什麼的都沒關係,被嘲笑是幼稚鬼也無妨(比較要注意的是對方用手機錄起來上傳到youtube,這是一個很邪惡的年代),人生難得幾回癡.....只要心理健康了,你我所追尋的幸福就會在眼前,無論是一人或兩人(超過兩人有點累),能笑出來,最重要。
後記:
雖然大離題,但這篇文章是看到伊能靜的〈你是我的幸福嗎〉這首歌的歌名有感而發才寫就的,所以雖然氣氛不大對還是附上歌。
在我某篇有提到一部電影對女性的看法的文章回應中,猶記得一位女性讀者回應我『女性在社會上的立足方式是被社會所制定出的規則所僵化的』,簡言之,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規範深深影響了現今男人女人的思維方式及群體中的角色扮演。這樣的說法非常合理,因為我們是被父母生養,在人類聚落長大,而非活在變色龍、蜂鳥、狐獴的野戰社區;加上媒體、文學、歷史、宗教等各種人類所發展出的知識交叉影響,於是這個被大環境影響的「我」調整自己的外型,緩緩被塞入「社會」這個大容器中,像玩具被塞進塑膠固定物那樣給擠了進去。問題點是在,所以呢?
『因為這一切都是別人想出來的,我不要,我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想法聽起來是不錯的,但邏輯上仍有問題,無論說這句話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或她是用人類社會的思維去想,用人類的語言去說的,而這正是他或她所反抗的東西。反規則也是得要有規則存在才能反,更能被視為一種附屬性的存在,畢竟沒有A就不會有A"。除非你被另一種生物在全無人類干預的情況下撫養長大,那麼或許,你有機會能逃開人類世界的禁錮,活出另一種不同的你。
為了反對而反對是種天賦的技能,但如果你能試著抽離一點,傾聽自己的每一個呼吸,用包容的心態去了解相對的思維,有沒有可能,這世界跟你所知道的有稍稍不同?
分手以後,我覺得自己不再完整,所以渡過了一段漫長的旅途,試著讓自己再度完整。表面上我尋求一個人的解答,實際上卻老想著牽另一雙手。試分析,其實老話所說的「在裡面的人想出來,在外面的人想進去」雖是拿來講婚姻,拿來講愛情也完全沒問題。一個朋友在非洲散心時認識了一名去當地當義工的台灣女孩,兩人因而譜出戀曲,最後一同回國,目前同居交往中。聽到這故事我直呼浪漫,『根本就戀愛巴士嘛』,我說。朋友低頭輕搖了一下,嘆口氣。我問既然如此,當初怎麼會在一起?他的回答很誠摯,也帶點悲傷。
『在非洲很寂寞,我只能在她跟黑人之間選一個』
這並非是種族歧視,而是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欣然。一黃跟百萬黑,答案非常明顯(至少聽起來是這樣),就好像要我在四神湯跟炸毛蟲之間做出選擇一樣。『雖然我不喜歡吃腸子,炸毛蟲聽起來非常高蛋白而健康,但我還是含淚咬吞腸子好了』,有這種心酸在裡頭。其實我也怕掉進這樣的窘境。因為寂寞而跟某人交往,帶著一種半贖罪式的心情走下去,好像也不是那麼快樂,但又說不出什麼分手的理由,跌跌撞撞的走進婚姻,攜著不那麼想攜的手邁向老年。這樣的情節當然未必是悲劇,老外也許能在六十歲的離婚後又找到新的自我,老華也許在金婚慶祝後發現過往的不堪都已化成兩人共有的珍貴回憶。只是好與壞之間,到底要如何做選擇?我怎麼能確定這段關係的短中長三期平均值能超乎水準之上?我怎麼知道這不會是另一個「野性的呼喚」,是基因要騙我製造後代以成就繁衍我族大夢的謊言?
前女友說的簡單。『想這麼多幹嘛?去愛就對啦!』ㄜ,我覺得你也不是一個多優良的例子。
艾文說的簡單。『Luke加油!』我連自己的方向都還不確定啊!
芳銘應該會這麼說。『你要相信直覺的聲音,心想事成。』可是,可是我心裡是個交響樂團的大亂奏啊!
毛毛對我最有信心。『你OK的。』不,我不OK。
回想成長歷程至今,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時間未到,但我鮮少有過「家」的感覺。一回想,所有曾感受到的家庭氣氛似乎都是前女友帶給我的:有些摩擦,有些開心,有些怒罵,有些擁抱。雖然最後的結果讓我崩潰,但康復後也認清這是一種必然,對彼此都好,而我至今仍珍惜這份友誼,畢竟能擁有一個比家人更親的人長達七年是上天所賜與的禮物,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裡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柴米油鹽醬醋茶堆累出這個我,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她。『我想要找到一個能讓我做自己的男人』,一個對愛情仍抱有一絲絲幻想的理性女孩這麼跟我說。我們都想做自己,但有些乍看之下的犧牲,事後回想起來也會是種甜蜜,是種成長,對嗎?
走筆至此,我想說的其實是:不是所有男人都在找媽媽,不是所有女人都在找家。人生不是問答題,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申論題,給分原則是你認為這過程開不開心,值不值得。只要值得,縱使違背你慣有信念又何妨?捷運到不了就搭小黃,小黃到不了就騎鐵馬,鐵馬到不了就繫好鞋帶出發,沿途記得也看看美好風景。更重要的是,快樂可以是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努力去經營跟自己或跟他人的關係。沒人能喇舌你可以讓小狗舔你(我強烈建議你不要也伸舌頭,養成這種習慣不太健康,不過偶爾偷舔一下牠的黑鼻子我想是可以被諒解的),沒人能抱著睡你可以買大絨毛熊(我真的考慮過,但為了不讓老爸認為我是娘娘腔或同性戀而作罷,他老人家心臟不是太好),沒人做菜給你吃你可以自己煮或吃外面(我做菜的技術好過不少同年齡的女人),寂寞了,你可以找老朋友訴苦,哭叫鬧啊什麼的都沒關係,被嘲笑是幼稚鬼也無妨(比較要注意的是對方用手機錄起來上傳到youtube,這是一個很邪惡的年代),人生難得幾回癡.....只要心理健康了,你我所追尋的幸福就會在眼前,無論是一人或兩人(超過兩人有點累),能笑出來,最重要。
後記:
雖然大離題,但這篇文章是看到伊能靜的〈你是我的幸福嗎〉這首歌的歌名有感而發才寫就的,所以雖然氣氛不大對還是附上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