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渴望》的第一種面向,是將它定義為「具喜劇元素的偵探悲劇」。
《渴望》的故事裡有兩個時期,兩個日子。日子分別為2012年的聖誕夜與2013年的聖誕夜。時期分別為2013年的八月份與2010年的開學季往後延伸約幾星期的時間,也就是劇中簡稱為「三年前」的那段日子。劇本以2012年的聖誕夜作為開場,讓觀眾看到當天的五光十色熱鬧氛圍及潛藏於其中的恨與騷動與痛。
本作的主人翁為藤島昭和,一名因闖了禍而「自願退休」的中年前警察。闖了什麼禍?聖誕夜當天(2012)開車衝撞正在轎車裡喇舌的妻子與姦夫。想當然耳夫妻離婚了,房子、女兒都被前妻奪走了。而失去了一切的主角自然更有理由酗酒,過起放蕩的日子。相較於人格無大缺點、推理小說中常見的一般偵探,偏向寫實描述的「缺陷偵探」於焉成形。
本作的討論核心卻是加奈子,昭和溫柔、美麗的女兒。她失蹤了好幾天(2013八月),前妻因懷疑女兒牽涉到毒品事件中而希望昭和來協助尋女。探尋過程中,昭和的卑劣面不停湧現,正如同其女加奈子的邪行一般。敘事空間在現在與過去(三年前)之間不斷跳躍,慢慢迎向最後的終點,也就是加奈子的「去向」。
那是一個沒有愛的世界。
劇中一景:昭和跟前妻在家庭餐廳裡吃飯,他看著不遠處一張桌子旁,一名小女孩吃霜淇淋吃得滿身滿嘴,就在一旁的母親則顧著玩手機。這是在控訴什麼呢?資本主義所引起的消費主義及其核心的物質至上思維。當家長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慾就等於愛他時,我們塑造出的是一昧追求物質、因缺乏對他人的尊重而毫不在意他人感受、幾乎無法管理自我情緒的孩子。明亮好聽的「愛的教育」逐漸打造出「自我至上」的叢林世界。每個人都退化成遠古時候的獵者,同時身兼被獵者。
加奈子,就是位於獵者之上的女王。她的愛是掛在嘴邊的愛,她的愛是操弄他人命運的愛,她的愛是一場夢,夢境中的所有配角都會踏上絕路,她所規劃出的絕路。
電影看似殘忍、哀傷,但它的開頭卻採用老式的拼貼加上美式的漫畫手法,賦予了《渴望》活潑又熱鬧的氛圍。不單如此,多次現身的輕鬆配樂,妻夫木聰所飾演的「微笑警探」的角色,藤島昭和的「四輪爆走」大絕招(「大雄」聰在天上轉了好幾圈)等等都讓人爆笑出聲。黑暗中的搞笑是為了什麼?減輕影片的沉重嗎?也許,但我更喜歡另一種解讀:異化。
由於這些誇張喜劇元素的出現,《渴望》明白地告訴觀眾我是虛的,是一個與現實無關的故事,是一場電影,讓觀眾得以放鬆心情進入「那個世界」,徹底忘記電影的「實」,忘記了我們偶爾會在報章雜誌網路上看到的「實」:扣除加奈子這個象徵性太強的角色,《渴望》裡的世界在黑暗角落中真實上演,且也許病毒般地不停擴散它的領域;而我們就像是在看戲一樣,絲毫不知這場風暴將以何等血腥的面貌襲來,破壞我們習以為常的「每一天」。
在一片白茫的世界裡,父母徒勞地欲從積雪中挖出「愛」,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愛,僅任憑自己的「控制欲」掌鍬,挖出一個又一個如墳墓般頃刻間將被雪填滿的洞,愛,早已於地底下腐敗、生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