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英文譯者。小說、散文、翻譯、創作計畫曾獲多項文學獎,包括台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譯作二十多冊。近期創作主要刊載於上下游副刊。

合作、活動邀約、邀稿,請寄信至luketsu@gmail.com

FB粉絲頁請搜尋:朱浩一

Youtube頻道請搜尋:Lulen Show 路人秀

請注意,本站的任何心得或評論文章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迴避劇情或結局的討論
_beaver-dvd-1323555771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慣性聽電影英文。因此,《海狸先生》電影開頭的旁白就勾起了我的好奇:這個正在說話的英國人是誰?是Timothy Spall(曾飾演《哈利波特》電影版中的蟲尾)嗎?

電影的第一段講述了這位名叫Walter Black的人如何在焦慮症發病後失去了一切:老婆、孩子、住屋,最後走上自殺一途,但卻意外被自己的第二人格「海狸先生」(他套在左手上的布偶)所救,從此展開他接下來的輝煌與衝突人生戲碼。這個漂亮的故事開頭讓我對電影的後續產生了期待,尤其是梅伯(Mel Gibson)竟然能以英、美兩種發音腔調分飾「兩角」,正反派都是自己,相當符合真實人生的情況。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白閻連科_卷一正封面-s.jpg

死亡,不分中外總是禁忌。人們怕死,僅寥寥數位能望穿生死,這些人要不成了靈媒,要不關進了杜鵑窩,要不行屍走肉般不生不死遊蕩在這人世間。而多數望不穿生死者如你我,也許對死亡避之唯恐不及,也許投身宗教尋求輪迴永生之理,但還是在抖啊雙腳,不論這形影是青面獠牙、手拿鐵鍊的鬼差或面貌遮蓋在斗篷底下,一把鐮刀無須日月自露寒光的死神(如果路途遙遠祂偶也會騎著骷髏馬),我們總抖顫著去面對。

但閻連科的〈天宮圖〉卻一反常態,以「不知死,焉知生」的角度來切入,描述一腿瘸艱苦人路六命如何在勞庸半生後毅然決然上吊赴死,這才知道原來真命天女竟位於「那邊」而非「這邊」,人家可是苦守寒窯十五年啊,就為了等你看破紅塵跨越界線。閻連科筆下的冥界是現世的延續或說相對,這邊大的那邊就小,這邊死的那邊就生。這邊歉收連年、民不聊生,那邊天清氣朗、桃紅李白。在這邊苦命的,到了那邊就安享餘生。但若你在那邊幹了壞事蠢事呆事,那就別怪官人把你送來這邊贖罪,任你哭天哀地也沒路用啦!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夢想家

  《大夢想家》的敘述核心放在迪士尼的創辦人之一華特‧迪士尼與童書作家P. L. 崔佛絲身上。對崔佛絲來說,以「瑪麗‧包萍」為主角的系列書是她最鍾愛的家人,但苦於財政吃緊的現況,她只好飛到美國跟萬惡的「迪士尼樂園印鈔機」的老闆迪士尼談電影的改編權。那麼迪士尼在這部由迪士尼出資的電影中有著怎麼樣的個性呢?雖然他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女兒才想談下此書的電影改編權,而他的確也有些很「迪士尼」的調皮搗蛋個性,但相對地,觀眾也很容易在他身上看到狡獪的一面:你合約先簽,我們絕對尊重你的想法…才怪。而正如同最近訪台的勞倫斯‧卜洛克所言,「沒有一個作家會滿意好萊塢改編過的電影」,因此這是一場「崔佛絲槓上萬惡迪士尼電影製作小組及他們的頭目」的惡戰。最後誰贏了?如果你看過《歡樂滿人間》這部電影,如果你記得片中有唱歌跳舞還有動畫企鵝,如果你恰巧又知道崔佛絲超討厭動畫,那你應該就知道孰勝孰敗。這不是一齣結局會逆轉的電影,我想,這也不是《大夢想家》真正要講的,它只是表象而已。此時就牽涉到電影中接二連三出現的崔佛絲的回憶場景以及本片的真正片名「搶救銀行先生」(依人名翻譯習慣,此處應該翻譯為「班克斯」,但因為這裡有隱喻,為了討論方便就直接譯為銀行)。誰是銀行先生?他是最疼愛崔佛絲的父親,他是酗酒的父親,他是鬱鬱不得志的父親,他是跟女兒說想吃(西洋)梨,身體卻撐不過梨返家便死去的父親。藉由塑造出一個以周邊人物為藍本的童話世界,崔佛絲意圖告訴讀者「為錢工作的人也有一顆善良的心」(此部分也反映到了華特‧迪士尼的身上),然而讀者真的看到了嗎?沒有。這也是為什麼迪士尼的團隊最開始會將銀行先生的個性設定得傾向負面,終究作者想呈現的跟讀者所看到的很難取得平衡,因為這關乎個人的解讀。然而,雖然《歡樂滿人間》中的銀行先生跟華特‧迪士尼一樣唇上蓄著小鬍子(崔佛絲腦中的銀行先生是沒有鬍子的,但童書的繪者卻為他畫上了鬍子),但她的銀行先生卻幫孩子們修好了風箏,跟大家一起歡笑、嬉戲。從這裡來看,銀行先生及他所象徵的她死去的父親,都得到了救贖。此外,更因為《大夢想家》這部電影的存在,她父親的故事得以廣為人知,成就他善良、脆弱,充滿人性光輝的靈魂。如果崔佛絲還在人間的話(她於1996去世),大概也會感到欣慰吧。

  本片的音樂、布景、造型、剪接都具相當水準,而在演員部分更是一時之選:演甚麼像什麼的湯姆‧漢克、演過「魔法褓母」(《魔法褓母麥克菲》)及崩潰作家(《口白人生》)的艾瑪‧湯普遜、非常適合酗酒的柯林‧法洛、說唱舞俱佳的Bradley Whitford、Jason Schwartzman、B. J. Novak三人組、我誤以為是海倫‧米蘭的Kathy Baker、福氣的傻大姐Melanie Paxson,還有我最喜歡的「小人物詮釋者」Paul Giamatti,「你不覺得他長得有點像土撥鼠嗎?」我對小石說。雖然貌不驚人,但這也是他的魅力來源,他是那種越陳越香的演員:一開始他像個穿大衣的普通人,一旦他脫下大衣,你就會看到、聽到他的「故事」,他能夠用一種最平實、平凡的口吻講述這些對他人來說可能充滿痛苦的過往,觀眾想不被打動都很難。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冰雪奇緣

  穿著毛皮衣的大漢成列站大浮冰上,嘴裡哼著歌,依序鋸冰、戳冰、夾冰、運冰,嗓音、動作產生的音與電影配樂融為一體。這個影片開頭「人與自然」的場面讓我想起北野武《座頭市》片中耕田一景也是採類似的敘述方式,極富生命力。
  雖然是雙面刃,但「誠實預告」系列帶給我跟小石許多的娛樂。在本片的誠實預告中,它提及了迪士尼上一次「自製」而非「代理皮克斯發行」的電影《魔髮奇緣》,一部我並不喜歡的「公主系列」動畫。坦白說,在實際賞片前,我對《冰雪奇緣》是略帶恐懼的。但它成功地從開場就征服了我,一路直到底。雖沒擠出眼淚,但的確「目光閃閃」。
  《冰雪奇緣》以「大自然的失衡」為主軸。為何失衡?因為大公主生來就有魔力,能製造並控制霜雪,但一場傷害到妹妹的意外後讓她心生恐懼,祝福於是變成了詛咒,也切開了姊妹間的情誼。童書中必要的「失親」(逼迫孩子成長)後,負責「調節自然」的小公主的戲份就開始重了。以此延伸,我們親眼見證「壞巫婆」與「英雄/英雌」的形成。她們都不似傳統迪士尼那般壁壘分明,卻有著各自的悲傷、人味,這正是本片最為精彩之處。
  「真愛」這個促成了我跟小石卻也害慘了世間多少男女的詞在《冰雪奇緣》,這部由最喜歡將真愛掛在嘴邊的迪士尼所製作的動畫中,也被賦予了新時代(也更真實一些)的解讀。雖然《史瑞克2》中已出現過「壞王子」,但畢竟少了轉折,觀眾從戲的開端就知道這名應該去拍洗髮精廣告的王子是反派。本片中,雖然大公主早有暗示,但觀眾很容易可以將此行為解讀成「妒忌」,而且反派口中所說出的話焉能信?劇情中期,真正的男主角登場,他又一次提出「怎麼可以跟初相識的人訂婚,你根本不了解他」的看法,然後劇情慢慢迎向雪人口中那句「愛情就是把你看得比他自己還重要」,並到最後的「公主與平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雖然《魔髮奇緣》也有類似的結局,但本片卻透過對白暗示男主角會回去過賣冰的老日子,而非立刻「飛龍在天」)而大公主的際遇則是女性成長:幸福並非只能靠談戀愛求得,心念一轉,只要你夠堅強,單身也會是很好的選擇。(不過壞王子的心境轉折得太刻意,這是本片唯一的敗筆)此外也談到了愛的廣義範疇(手足之愛,血緣之愛)。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郊遊

  蔡明亮在藝術界的「獨特」地位,我想任何對電影稍有認識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從《青少年哪吒》到現在的《郊遊》,師事王小隸的蔡明亮在敘事的手法上持續轉變,但在以「去故事化」用以更反映真實生活的同時,他的主題卻總是不變的「小人物」,或若我們用《臉》來定義的話,是那些「不為常人所注意的底層」,也就是美麗背後的醜陋、喧鬧背後的寂靜。但「美醜」、「喧靜」未免過於相對而非絕對,因此或可說,蔡明亮總在尋找都市或人性光輝內暗藏的陰影,非好非壞,而是常民試圖去忽略或逃避的真相之一。從此點再延伸,蔡明亮要拍出這些角色的情感,甚或他們的回憶、夢想及夢魘。
  《郊遊》也不例外。
  請容我先從自己對《郊遊》的劇情解讀開始談起。
  故事分成兩個段落,即便兩個段落間的主角個性、場景、多數演員共通,且劇情似有連貫,但若你想將它視為真實與幻想我想也是說得通的,但依我個人的喜好,我以「連貫」將其解讀:A的伴侶離開了,A帶著他一男一女的兩個孩子開始流浪生活。平素他以舉牌營生,全家藏居工地空屋(例如貨櫃屋)過日子。B是家樂福(劇中並沒有特別點名大賣場之名,但對常逛大賣場的人如我來說非常明顯)的品管人員,偶然在賣場內遇到了A的女兒,覺得她的頭很臭,就幫她洗頭,自然也意識到了她可能的處境。B下班後會去某廢墟餵食流浪狗(也許是將公司廢棄的肉品加工),A也會在該廢墟中出沒,但兩者並無交集。某日,A的兒女將買回的高麗菜畫上五官成人臉,醉酒的A將高麗菜悶殺、吞食後大哭,狂風暴雨中帶著兩個孩子要出航「圓夢」(跟本段落中廢墟牆上的一幅大圖以及下一個段落的劇情有關)。跟蹤而來的B發現了他們,將兩個孩子救上船,僅留A一個人乘小船漂離岸邊。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鄭進一的鬼故事

《鄭進一的鬼故事》在我們這一輩三十多歲的人眼中可算是「傳說級」:有看過的人總說小時候被嚇到不敢睡覺上廁所云云,沒看過的人光是聽到「布袋戲尪仔」就激起無限恐懼。剛好有機會,就跟小石一起看了。

電影分成兩段,第一段正是為大家所稱頌的。故事訴說一個藝術大學的高材生來到鄉下拜布袋戲偶老師傅阿榮師(鄭進一飾演)為師。他的師兄則是一隻名為大聖的猴子跟智能不足的阿土(許效舜飾演)。主角住在那的第一個晚上讀完聊齋之類的「女鬼晚上來到男性的房間做快樂的事情」的段落後,自稱阿榮師女兒的「明顯是女鬼」就出現了。死死死,猴子先死,阿土後死,最後該死的自然就是高材生。本段的最大賣點是阿榮師施法,此時我跟小石有同樣的想法:許效舜臉抹白帥很多,果然人都喜歡「小白臉」。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部電影當中,雖然飾演蕾昂的加爾德‧勒托表現也十分亮眼,但不可否認的,這部戲的焦點還是放在由馬修‧麥康納飾演的朗‧伍羅夫身上。畢竟,《藥命俱樂部》所講述的主體,正是朗‧伍羅夫人生的最後七年。他像是一盒受潮的煙火,跟許許多多的受潮煙火一樣,覺得「我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吧,爽就好」。直到命運的硬幣從一面翻到了另外一面,他才得以昇華自我,以一個英雄的身分遺愛人間。

  上一篇文章的標題,我使用了「披著混蛋皮囊的天使」幾個字。但若你認真檢視本片,會發現伍羅夫其實在影片很早的時候就發出了人性的光輝。的確,他在人家搏命演出的時候隔著一片木牆瘋狂打砲、他在當莊家跟大家收了賭金後因失策而出拳揍警察,強迫對方將他上銬,藉以保住一條小命跟部分財產,但他還做了甚麼?他在看見黑人的腿被夾進機械底下時命令他的上司立刻打電話叫救護車。也許他玩世不恭、也許他欺詐好友,但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他「弱勢發聲者」的身分。
  接著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他被電暈,被送進醫院,被宣判得了愛滋,被告知僅留下三十天生命。
  多麼諷刺,做了好事卻被上天縮短生命(但他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老二、女性肉體、錢跟自己),簡直像是被懲罰了一樣。
  但這件事卻是他傳奇的開端。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藥命俱樂部

  《藥命俱樂部》的第一景位在騎牛場上。所謂的「騎牛」(Bull riding)指的是一名騎士騎著一頭牛上場。狂怒的牛拚命想甩掉身上的騎士,騎士則是打死不下來,看自己能撐多久,光是想像都覺得非常賭命的一種運動。這樣的開頭讓我想起《落日車神》,它的男主角是一名特技機車騎士,能夠騎著機車在大圓球裡跟其他騎士一起不停繞圈而毫髮無傷。這種以「危險職業」開頭的電影總暗喻著死亡,而且是那種瞬間致命、讓你措手不及的那種。
  不久之後,第二種死亡暗示出現了。還記得《七夜怪談》嗎?看過錄影帶的人七天之後會死。觀眾很容易可以從背景一片黑、前面寫著「第X天」的畫面感受到死神骨指的逼近。《藥命俱樂部》也用了一樣的呈現方式,而且最初還是透過醫生之口宣判,他說:伍羅夫先生,你感染了HIV病毒,而且情況很嚴重,你只剩下三十天壽命。
  而銀幕才拉開半小時不到。
  觀眾都被這樣的開場迷住了。我們悄然無聲,等待死亡降臨到主角的身上。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情直播不NG

  很久以前,衛視中文台引進了《紳士刑警》(日文原名為《古畑任三郎》),由田村正和與西村雅彦主演。簡單來說就是發生一起殺人事件,喜歡吃巧克力的偵探會騎著腳踏車悠然來到,經過明查暗訪後,在結尾揭密前,場景會一暗,鎂光燈聚焦在偵探身上,那個世界靜止,偵探對觀眾下戰帖,讓觀眾猜看看兇手是誰,通常會給點提示。當時就學之路不順遂的我非常喜歡此劇(事實上當年只要能讓我逃離書本的東西我都喜歡),每逢撥出總是突破萬難守在電視機前。老爸是留日的,雖然不喜歡我偷懶,但多數情況下還是都會讓我看這部連續單元劇,那是我青少年時期少數的美好回憶之一。
  由於收視率頗佳,《古畑任三郎》在日本撥出了三季,此外每隔幾年就會推出個特別版以饗觀眾。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忘了是跟朋友借還是買了套此劇的CD,滿懷期待心情放入電腦一看...
  不喜歡了。後來也看了《有頂天大飯店》,還是不喜歡。在那之後,三谷幸喜被我歸類為「沒興趣的導演」。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美學

  以前在念書時,美國來的老師問過我們一個問題,有興趣的人不妨跟著玩一下:吃霜淇淋時,你比較喜歡的口味是香草還是巧克力?他讓我們各自舉手,然後問我們下一個問題:喜歡香草口味的人,是不是喜歡番茄醬勝於芥末醬?喜歡巧克力口味的人,是不是喜歡芥末醬勝於番茄醬?我並不知道這個問題有沒有科學根據,但依投票結果看來,似乎多數人都符合這個模式,我以前的確喜歡香草跟番茄醬。說也奇怪,長到一個年紀後我開始喜歡芥末,但依舊喜歡香草。到了這年紀,如果你問我香草跟巧克力我喜歡哪種口味,我會告訴你巧克力。那我喜歡芥末醬多些還是番茄醬多些呢?芥末醬。
  以上問題跟本片關聯不大,但也並非全無關聯,因為各種造型的食物的設計、製造都與我們的社會、視覺、嗅覺、聽覺、味覺、感覺、心理狀態息息相關,這是《食物美學》告訴我的。
  不知道各位有無看過或聽過一部叫做《沉默的食物》的紀錄片?本片為同一班底所打造。簡單來說,《沉默的食物》如其片名除了環境音之外沒人說話,從頭到尾讓觀眾看人類用各種「最方便」的形式處理各種「食物」,我想可用「無情」兩字來形容。殘酷嗎?是吧。但當一個人的情緒已經因為長期的習慣而近於無感時,外人很難以殘酷形容這樣的做法。而由於是同一班底,我原先預期《食物美學》可能想批判「食物的過度加工讓人類越來越不知道天然食物的口感」之類的課題,但整個看下來明顯不是,套一句片中的人說的話:「人類所處的社會根本沒有天然食物。」我們所知道的牛、豬、水果、植物等多數經過幾百幾千年來的品種改良、馴化,適於人類食用。「森林裡的牛哪有這麼大隻?都嘛瘦瘦小小的,」他笑著說。而我們把這些食物,特別是生物,做成各種造型進食,以脫離該食物最初的生命樣貌,藉此降低吞噬生命的罪惡感。
  不喜歡吃魚的人通常都會喜歡炸魚條:魚肉切成自然界不存在的多邊形後依序沾上麵粉、雞蛋、麵包粉然後油炸,大人小孩都愛的炸魚條就誕生了。少了魚肉的腥味,增加了爽脆的口感。不喜歡吃紅蘿蔔嗎?我們有生的、煮熟的、泥狀的、液化的,甚至還有紅蘿蔔魚子醬,嚐嚐吧?紅色是最受歡迎的顏色,黑色是最不受歡迎的顏色。喜歡吃甘貝熊嗎?不妨數看看裏頭顏色最多的是不是紅色吧!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子1.jpg

  書寫歷史,我認為是非常困難的。一名好的歷史書寫者,我認為要具備如金庸那樣的才能,讓歷史活過來,觀者得以如穿越劇般感受該時代的氛圍,甚至更進一步產生興趣,栽入歷史的洪流之中。而手藝差者當然就不是這樣,寫歷史跟擲石子沒兩樣,砰砰砰一顆顆朝你腦袋丟,砰得你頭破血流頭昏腦脹,人家問起時只迷迷糊糊答「那顆石頭好像是方的,又好像是圓的,好像是白的,又好像是黑的」,這就是我從以前的歷史課本及一些歷史書籍所感受到的苦悶。但說來容易,世上也就一個金庸,能把那早已消逝無蹤的歷史帶血帶肉還加上武俠神祕端呈出來,可見「讓歷史活過來」的任務有多艱難。但是《新子與千年魔法》成功了。融合了真實與幻想,融合了歷史與現在,流暢地書寫出了時代感(故事背景在日本昭和三十年,西元1955年)以及稚童眼中的「大冒險」。
  
新子2.jpg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破天驚2

  在朋友家看了這齣原先沒太大興致的動畫續集。
  延伸第一集的故事,繼續討論父子親情、友情(片中出現兩句並不存在的中文俗諺)、愛情(非常細微的,偶爾會啾啾嘴的兩小無猜)、自我認同與超越(以一個忽然多出來的童年偶像象徵自我的框架),還有了解並尊重每一個生命(嚴格來說是「尊重動物」,包含已經變成動物的植物及食物)。
  各類食物混搭成了各種動物是本集的最大賣點,更精美的動畫是第二賣點,至於故事及笑料及感動都缺乏新意,讓我等三人(我、小石、朋友愛文)眼痠臀痠,哈欠連連。
  依票房及評價來看,就算出現第三集也不意外。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一次初戀

  「某甲的人生並不順遂(通常包含工作跟愛情),在一個意料之外的情況下忽然回到過去,劇末歸來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上面的「公式」我想多數人並不陌生,尼可拉斯‧凱吉的《扭轉奇蹟》、柴克‧艾弗隆的《回到17歲》,還有顛倒過來的《三十姑娘一朵花》等都可算在裏頭。乍看之下,《再一次初戀》似乎也難逃公式:初戀結縭多年的老公要離女主角卡蜜兒而去(外遇的對象是一名二十歲的小女生)、她的星途仍舊停留在小角色(殺戮電影中剛出場就被割喉的角色,台詞只有一個字「啊」)。萬念俱灰,人生黑白,她來到一家老闆很哲學的鐘錶行換舊錶電池,順便剪斷怎麼也拔不下的戒指。「我把你的時間調晚了一秒。因為鐘錶的時間比星球的時間快了一秒,所以我們得校正。在今晚跨年倒數的時候,在二十三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的時候,再過一秒,仍會是二十三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再一秒,才會是午夜。」沒錯你猜到了,這所謂的「校正」就是她回到過去的契機。
  接下來的劇情會怎麼發展呢?這就牽涉到本片的特點。首先,回到過去的女主角看起來跟現在的她沒兩樣(其他演員也是,但男女主角因為在鏡頭前面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感觸特別強)。這產生了一種違和感,卻也明確告訴觀眾「沒錯,她就是那個回到過去的女人,她完全保有對過去(或你也可以說對未來)的記憶」。這樣的角色呈現方式非常有趣,尤其隨著故事進展,我們完全看不到年輕時候的她長得如何,這給了我一種該角色「其實不存在過去,因此才會必須將自己的人生再次上演,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這個虛構的角色明確告知我她的虛構性,也讓我看見她為此所做的奮鬥。」這是我的感受。
  本片的第二特點就是「宿命」。美系電影中此類型的電影通常會挑戰命運,這也是時光旅行者的必備行徑,不然回到過去的意義就不存在了。然而《再一次初戀》卻讓我們看見了命運的不可逆:女主角的母親之死不可逆(這是她酗酒的起源)、女主角愛上她的真愛一事不可逆(她注定生下他的女兒)、女主角的好友眼盲一事不可逆(瞎眼也許象徵「人不可也不該窺視未來」)。「這部電影滿哀傷的,」這是小石對本片的感想,的確如此。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085

  應邀前往觀賞台視預計將於春天所推出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放映前,感受到了粉紅豬的超強親和力,可惜映後少了能與她合影的機會。
  我們收看的是該部連續劇的前兩集,點出了整部戲的起源:一對夫婦經營一家鞋行,他們有一個名為榮燦的親生兒子,而丈夫正義還在外頭撿了名聰穎乖巧的孩子木成回家養,視如己出。木成當兵時結識了美麗的少女牡丹,兩人情繫彼此;而當榮燦去吃當兵同袍的兒子的滿月酒時,也一眼就看上了牡丹。木成兵期結束回鄉,牡丹日日苦守信件,卻意外盼到了來自鞋行的婚聘,向來搖頭的牡丹嬌豔著雙頰點了頭。然而,當牡丹發現她要嫁的人是榮燦時,她才知命運之神對她有恨。礙於現況,礙於父親重疾,礙於家境清貧,她委曲求全,揪著心要木成「另覓姻緣」。眼看一段美意貶成了咒詛,「正義鞋行」內的愛恨情仇也就此揭開序幕...

《雨後驕陽》人物關係圖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鋼狼

  休‧傑克曼很帥。
  延續之前的劇情,金剛狼(以下簡稱阿狼)仍活在失去琴的痛苦中。有看預告的人就知道,有個老頭(阿狼在二戰的時候救的)說可以幫阿狼一圓死夢。想當然耳,象徵原始獸性的阿狼怎可能答應?不過同樣如預告所說,阿狼還是體會了那種滋味。最後結局有一點出乎意料,不過是音調平平的「喔」式的出乎意料。
  劇情前五分之四都還不錯,有CCR(台灣男生對日本女生有憧憬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日本女孩喜歡上老外而且是休‧傑克曼我認為非常合理),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後兩個人換上乾的衣服後又脫掉」,有日本版的鷹眼。可惜子彈列車上的打鬥、後面的機車忍者+漁網跟紅髮女(手上的刀「斷斬」上寫著不老不死不滅,這是金鋼狼的宿命,卻是矢志田的渴望)對毒蛇女都有點弱,但至少看得挺開心的。
  片尾彩蛋很有趣。《X戰警》系列永遠不滅!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