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英文譯者。小說、散文、翻譯、創作計畫曾獲多項文學獎,包括台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譯作二十多冊。近期創作主要刊載於上下游副刊。

合作、活動邀約、邀稿,請寄信至luketsu@gmail.com

FB粉絲頁請搜尋:朱浩一

Youtube頻道請搜尋:Lulen Show 路人秀

請注意,本站的任何心得或評論文章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迴避劇情或結局的討論

目前分類:影像筆記 (11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吸血鬼4

偽紀錄片不算多,但也稱不上罕見。不少走恐怖類型,藉此塑造「真實感」:只要觀眾覺得是真的,那怕風吹草動都驚嚇連連(但我個人不愛)。《吸血鬼家庭屍篇》不來這套,擺明了告訴你「我就是假紀錄片,怎樣?」來跟觀眾正面對決。勇氣可嘉。效果呢?相當成功。

故事從三加一個吸血鬼同住一棟公寓開始講起。後來又意外加入了一名新成員,以及新成員的人類朋友。按黑暗界的規矩來說,人類是不得入侵他們的生活領域。但因為這人類個性好能力強,幫他們搞定了電視、電腦、網路、手機等問題,因此足堪列為例外。反而是這個新成員問題比較大:四處吹噓自己的新身分,結果引來吸血鬼獵人殺死了住在自家樓下的八千歲老吸血鬼。十分幼稚的懲罰戲碼結束後,來到了本片的重頭戲:黑暗大聚會。不單吸血鬼,女妖(Banshee)、殭屍也都到場,而新成員的人類朋友也來了。在發生了這些那些事情後,人類朋友成了狼人的一份子,主角吸血鬼們也跟狼人變成了好朋友,主角吸血鬼之一也跟老戀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可喜可賀。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

雖然每次看完每次忘記,但《馬達加斯加》系列我從沒缺席,這次自然也不例外。看過預告的人大概能猜出劇情吧:邪惡的章魚博士戴夫(約翰馬可維奇配音)要對所有的企鵝復仇,過程中意外抓走了菜鳥,在動物救援特務小組「放風所」的幫助下,企鵝幫要去救出牠們的夥伴。電影的另一主軸則是菜鳥的成長。

雖說是外傳電影,但除了四隻企鵝外,編劇群很努力地打造出了另外一個圈子來說故事,儘可能地避免了「冷飯重炒」的途徑,這點值得鼓勵。電影不囉嗦,乒乒乓乓咻咻咻一幕接著一幕,笑點也算沒斷過,可惜在飛機段落之後步調就跑得太快,直到尾聲(菜鳥逃出生天)才又拉了回來。(不過中間有兩場戲我非常喜歡:一是開頭後不久的威尼斯追逐戰,另一是老大、卡哇伊跟涼快唱歌誘導章魚群那段,超爆笑!)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妄想代理人

一月中時跟素未謀面的網友碰面,席間對方問我們幾個寫電影文的人為什麼會開始寫電影。我說早期沒理由,就只是開始寫,沒打算停下來,於是就一直寫。到這年紀是會覺得虧欠,覺得自己虧欠那些好作品的導演,所以有責任要寫。就算一個人受了影響而去注意到這位創作者,就算沒有人受影響,至少我試過了,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在寫電影文的。

所以,雖然近十年前非常粗淺的寫過《妄想代理人》,但寫得實在糟透,所以重看、重寫。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捍衛任務

壞蛋為了搶車所以宰了強(電影裡翻譯成約翰)的亡妻跟她送給他的狗,於是這名退休的超級殺手展開了復仇...

相當爽片的劇情設定。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輝耀姫物語

劇本方面:

幼兒時期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王迷宮

時代在變。

也許是懷舊吧,總覺得電影發行的量愈來愈大,「純粹」兩字卻益發難尋。是太仰賴特效嗎?也不盡然。只能說時代在變,而人總是喜歡新的事物,加上電影已成為相當稀鬆平常的娛樂,電影的魔法、魔力於焉逐漸式微,於是我們大口啖下炸雞,骨頭都集中在上頭畫了張笑臉的紙桶裡,一桶接著一桶,「剛剛那塊炸雞好吃嗎?」「就炸雞啊。」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娘子漢大丈夫

十二月初看完這部電影後就去找了朋友W寫的評論看,然後再在FB上跟W聊。W說這部片台灣早美國一年上映,台、美的票房都不好。沒多久以後年底,偶爾看到有人的文章標題是「年度X大同志電影」,心中頗有感觸。W說的很白:「《娘子漢大丈夫》是一部很棒的愛情電影。」不只愛情,犯罪跟喜劇的段落也都處理得非常好,畫面很乾淨,伊旺麥奎格的表現更是讓我嚇了一大跳,「哈,伊旺一直是很敢演的演員~~」,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光看伊旺一人,《娘子漢大丈夫》就已值回票價,更何況還有其他更有趣的段落啊!

我是跟小石一起看的,事前沒做功課(要完完整整、徹徹底底、純純粹粹地享受影片帶來的快感就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看電影),因此史蒂芬的性交對象忽然把頭抬起來露出臉上的鬍子時我們都感受到了畫面的衝突感跟震撼力,喔喔,原來史蒂芬是同志!非常突兀,非常衝擊,非常有趣。後來的監獄哏更是高招:「如果你想要OO,你就得付出XX,不然的話也可以用吸屌代替」連番出擊。很粗,很直接,很真,超好笑!光這短短一兩分鐘的流暢畫面跟幽默情節,《娘子漢大丈夫》已經打趴了一大堆電影。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

因為《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關係,我其實對大衛芬奇算不上特別有信心,(但我的確喜歡《社群網戰》跟《顫慄空間》)擔心他會為了畫面的美而忽略了些更深沉的元素。而原先我對《控制》其實也有些擔心,加上我家小石又愛看推理小說,怕她三兩下就破案然後就只能等著看結局是否如她所料。幸好,《控制》的劇本寫得實在是有趣。

有趣,這兩個字沒錯。記得幾個朋友很早就先去看了電影,沒暴雷,只跟我說看完覺得可怕,覺得婚姻真是可怕,覺得愛情走到那一步很可怕。但《控制》對我來說其實好笑的成分居多,倒不是說真的發生不可怕,但真的太戲劇,所以邊看只覺得「哇賽,玩很大喔!」娛樂成分還是比較重。同樣講失敗的王子與公主故事的《真愛旅程》還是親民、哀傷多了。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教父1

十多年前我還在花蓮念書的時候,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吃得很拮据,忘了是爸當時人不在台灣、家裡沒錢,亦或是我把生活費花到什麼地方去然後不敢跟家裡講。也許是性格古怪的關係吧,班導師非常照顧,某年聖誕夜還帶我去了教會,這事我永遠忘不了:先是聽聖歌,還是先聽麥子跟稗子的故事呢?忘了。只記得當時心裡想「雖然麥子是好的,壞人吃了還不是會增強體力,然後欺負好人;雖然稗子是不好的,吃了會瞎,但讓壞人吃了不是很好嗎?」很單純的十五六歲的青少年腦子裡會想的東西。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兩件事結束後有義大利麵、麵包跟濃湯可以吃喝,在那寒夜帶給我的肚腸溫暖,然後那溫暖再擴散到全身。於是印象中,總覺得教會的食物非常好吃。出社會後吃了艾媽咪的派,一年前左右參加了朋友的教會婚禮,沒錯,教會供應的餐真的比較好吃,也許是做食物的人心存善念,也許是宗教的寧靜氛圍,也許是,我也不知道,單純是我運氣比較好?

總之,「教會」這個關鍵字在我大腦裡就是會連結到「食物」去。

文章標籤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敲門.jpg

我不喜歡。

相較於大多數的歐美恐怖片,《鬼敲門》的步調很慢,慢到這九十分鐘成了煎熬,成了折磨。電影的劇本不夠紮實,部分段落雖可見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但觀眾如我雖然知道導演的意圖,卻沒辦法投入自身的情緒。看完之後,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小孩,尤其是小男孩真是吵鬧、瘋狂、歇斯底里地可怕。(但現實生活中我遇過很乖很可愛很憨厚的小男孩。至於我,我也是屬於讓父母頭疼的類型)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still life

因為一些原因,有幸採訪到萬華的「丐幫幫主」,聽了很多遊民的故事。

是,遊民是有故事的。好吃懶做只是少數,喝酒鬧事也是少數,更多的是無親無故,更多的是工傷事故,更多的是犯了錯,流了浪,死在醫院、街頭、巷尾。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迴路殺手

  2044年,人類科技先進許多,同時也出現了一群「迴路殺手」,負責將傳送自三十年後的未來,也就是來自2074年的人殺死。

  這些是甚麼人?未來的犯罪份子看不順眼或想做掉的人。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hef-poster

其實電影開演不到五分鐘,觀眾就會有如下的預期:大廚一定會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改去開快餐車;跟兒子、前妻的關係會修復;大廚會找回做菜的愉悅。不久後,「不好的事情=評論家」登場了,那就確定了後面肯定有:評論家吃了快樂主廚的餐點後折服,兩人由敵變友。電影差不多就這樣了吧。

的確如此。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取的孩子.jpg
書封面的圖非常漂亮,跟書的內容也很搭

「掉包兒」(Changeling)的傳說自中世紀開始就在歐洲流傳。除了涉及神話的層面,也就是諸如妖精、巨魔或精靈會因各種原因將他們的子嗣與人類的小孩互相調換之外,另一種現實性的說法則是有人家會將自己生病的小孩拿去換他人健康的小孩,甚或也有人將此當作一種藉口:我的孩子就是被掉包了才會生病(重病或畸形或智能障礙)!藉此給予自身及家人心靈上的慰藉及逃避。本書中提到,《野獸國》的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根據林白之子被誘拐的事件繪成了《在那遙遠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繪本中敘述了一個女孩去哥布林的國度拯救被掉包的妹妹的故事,這也是《換取的孩子》一書書名的由來。但為什麼,為什麼一本述及內兄之死的小說會以此為主題進行撰寫呢?這正是本書獨特的魅惑力所在。

在現實世界中,本書的作者大江健三郎娶了摯友伊丹十三之妹,兩人生下了後來成為音樂家的大江光及一子一女。西元一九九七年,因拍攝諷刺黑道的電影《民暴之女》而曾遭黑道襲擊的伊丹十三跳樓身亡,享年六十四歲。關於他的死,依據他本人的遺書來看似是與八卦雜誌將刊載的桃色風波有關,他欲以死證明自身的清白;另外一種說法則同樣牽涉黑道,懷疑他是被迫踏上絕路。與他交情很深的大江健三郎頗受衝擊,遂在二OOO年的年底發行了這本《換取的孩子》。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渴望

看《渴望》的第一種面向,是將它定義為「具喜劇元素的偵探悲劇」。

《渴望》的故事裡有兩個時期,兩個日子。日子分別為2012年的聖誕夜與2013年的聖誕夜。時期分別為2013年的八月份與2010年的開學季往後延伸約幾星期的時間,也就是劇中簡稱為「三年前」的那段日子。劇本以2012年的聖誕夜作為開場,讓觀眾看到當天的五光十色熱鬧氛圍及潛藏於其中的恨與騷動與痛。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jpg

劇情電影看了幾年,有點累了,所以2014很安靜,頂多看看紀錄片,常民百姓的紀錄片,試圖去多了解一些些世界的面貌。中間還是有看幾部劇情片,但看了也就忘了,不強迫自己寫,一身輕鬆。

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卻怎麼也不肯放過我。就像被邱比特的箭矢射中一樣,你不去做點甚麼,那股躁動不瘟不火卻暗悶著,悶成了顆脂肪瘤似的四處移位但就是不出腦袋,只好寫了。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beaver-dvd-1323555771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慣性聽電影英文。因此,《海狸先生》電影開頭的旁白就勾起了我的好奇:這個正在說話的英國人是誰?是Timothy Spall(曾飾演《哈利波特》電影版中的蟲尾)嗎?

電影的第一段講述了這位名叫Walter Black的人如何在焦慮症發病後失去了一切:老婆、孩子、住屋,最後走上自殺一途,但卻意外被自己的第二人格「海狸先生」(他套在左手上的布偶)所救,從此展開他接下來的輝煌與衝突人生戲碼。這個漂亮的故事開頭讓我對電影的後續產生了期待,尤其是梅伯(Mel Gibson)竟然能以英、美兩種發音腔調分飾「兩角」,正反派都是自己,相當符合真實人生的情況。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夢想家

  《大夢想家》的敘述核心放在迪士尼的創辦人之一華特‧迪士尼與童書作家P. L. 崔佛絲身上。對崔佛絲來說,以「瑪麗‧包萍」為主角的系列書是她最鍾愛的家人,但苦於財政吃緊的現況,她只好飛到美國跟萬惡的「迪士尼樂園印鈔機」的老闆迪士尼談電影的改編權。那麼迪士尼在這部由迪士尼出資的電影中有著怎麼樣的個性呢?雖然他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女兒才想談下此書的電影改編權,而他的確也有些很「迪士尼」的調皮搗蛋個性,但相對地,觀眾也很容易在他身上看到狡獪的一面:你合約先簽,我們絕對尊重你的想法…才怪。而正如同最近訪台的勞倫斯‧卜洛克所言,「沒有一個作家會滿意好萊塢改編過的電影」,因此這是一場「崔佛絲槓上萬惡迪士尼電影製作小組及他們的頭目」的惡戰。最後誰贏了?如果你看過《歡樂滿人間》這部電影,如果你記得片中有唱歌跳舞還有動畫企鵝,如果你恰巧又知道崔佛絲超討厭動畫,那你應該就知道孰勝孰敗。這不是一齣結局會逆轉的電影,我想,這也不是《大夢想家》真正要講的,它只是表象而已。此時就牽涉到電影中接二連三出現的崔佛絲的回憶場景以及本片的真正片名「搶救銀行先生」(依人名翻譯習慣,此處應該翻譯為「班克斯」,但因為這裡有隱喻,為了討論方便就直接譯為銀行)。誰是銀行先生?他是最疼愛崔佛絲的父親,他是酗酒的父親,他是鬱鬱不得志的父親,他是跟女兒說想吃(西洋)梨,身體卻撐不過梨返家便死去的父親。藉由塑造出一個以周邊人物為藍本的童話世界,崔佛絲意圖告訴讀者「為錢工作的人也有一顆善良的心」(此部分也反映到了華特‧迪士尼的身上),然而讀者真的看到了嗎?沒有。這也是為什麼迪士尼的團隊最開始會將銀行先生的個性設定得傾向負面,終究作者想呈現的跟讀者所看到的很難取得平衡,因為這關乎個人的解讀。然而,雖然《歡樂滿人間》中的銀行先生跟華特‧迪士尼一樣唇上蓄著小鬍子(崔佛絲腦中的銀行先生是沒有鬍子的,但童書的繪者卻為他畫上了鬍子),但她的銀行先生卻幫孩子們修好了風箏,跟大家一起歡笑、嬉戲。從這裡來看,銀行先生及他所象徵的她死去的父親,都得到了救贖。此外,更因為《大夢想家》這部電影的存在,她父親的故事得以廣為人知,成就他善良、脆弱,充滿人性光輝的靈魂。如果崔佛絲還在人間的話(她於1996去世),大概也會感到欣慰吧。

  本片的音樂、布景、造型、剪接都具相當水準,而在演員部分更是一時之選:演甚麼像什麼的湯姆‧漢克、演過「魔法褓母」(《魔法褓母麥克菲》)及崩潰作家(《口白人生》)的艾瑪‧湯普遜、非常適合酗酒的柯林‧法洛、說唱舞俱佳的Bradley Whitford、Jason Schwartzman、B. J. Novak三人組、我誤以為是海倫‧米蘭的Kathy Baker、福氣的傻大姐Melanie Paxson,還有我最喜歡的「小人物詮釋者」Paul Giamatti,「你不覺得他長得有點像土撥鼠嗎?」我對小石說。雖然貌不驚人,但這也是他的魅力來源,他是那種越陳越香的演員:一開始他像個穿大衣的普通人,一旦他脫下大衣,你就會看到、聽到他的「故事」,他能夠用一種最平實、平凡的口吻講述這些對他人來說可能充滿痛苦的過往,觀眾想不被打動都很難。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冰雪奇緣

  穿著毛皮衣的大漢成列站大浮冰上,嘴裡哼著歌,依序鋸冰、戳冰、夾冰、運冰,嗓音、動作產生的音與電影配樂融為一體。這個影片開頭「人與自然」的場面讓我想起北野武《座頭市》片中耕田一景也是採類似的敘述方式,極富生命力。
  雖然是雙面刃,但「誠實預告」系列帶給我跟小石許多的娛樂。在本片的誠實預告中,它提及了迪士尼上一次「自製」而非「代理皮克斯發行」的電影《魔髮奇緣》,一部我並不喜歡的「公主系列」動畫。坦白說,在實際賞片前,我對《冰雪奇緣》是略帶恐懼的。但它成功地從開場就征服了我,一路直到底。雖沒擠出眼淚,但的確「目光閃閃」。
  《冰雪奇緣》以「大自然的失衡」為主軸。為何失衡?因為大公主生來就有魔力,能製造並控制霜雪,但一場傷害到妹妹的意外後讓她心生恐懼,祝福於是變成了詛咒,也切開了姊妹間的情誼。童書中必要的「失親」(逼迫孩子成長)後,負責「調節自然」的小公主的戲份就開始重了。以此延伸,我們親眼見證「壞巫婆」與「英雄/英雌」的形成。她們都不似傳統迪士尼那般壁壘分明,卻有著各自的悲傷、人味,這正是本片最為精彩之處。
  「真愛」這個促成了我跟小石卻也害慘了世間多少男女的詞在《冰雪奇緣》,這部由最喜歡將真愛掛在嘴邊的迪士尼所製作的動畫中,也被賦予了新時代(也更真實一些)的解讀。雖然《史瑞克2》中已出現過「壞王子」,但畢竟少了轉折,觀眾從戲的開端就知道這名應該去拍洗髮精廣告的王子是反派。本片中,雖然大公主早有暗示,但觀眾很容易可以將此行為解讀成「妒忌」,而且反派口中所說出的話焉能信?劇情中期,真正的男主角登場,他又一次提出「怎麼可以跟初相識的人訂婚,你根本不了解他」的看法,然後劇情慢慢迎向雪人口中那句「愛情就是把你看得比他自己還重要」,並到最後的「公主與平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雖然《魔髮奇緣》也有類似的結局,但本片卻透過對白暗示男主角會回去過賣冰的老日子,而非立刻「飛龍在天」)而大公主的際遇則是女性成長:幸福並非只能靠談戀愛求得,心念一轉,只要你夠堅強,單身也會是很好的選擇。(不過壞王子的心境轉折得太刻意,這是本片唯一的敗筆)此外也談到了愛的廣義範疇(手足之愛,血緣之愛)。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郊遊

  蔡明亮在藝術界的「獨特」地位,我想任何對電影稍有認識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從《青少年哪吒》到現在的《郊遊》,師事王小隸的蔡明亮在敘事的手法上持續轉變,但在以「去故事化」用以更反映真實生活的同時,他的主題卻總是不變的「小人物」,或若我們用《臉》來定義的話,是那些「不為常人所注意的底層」,也就是美麗背後的醜陋、喧鬧背後的寂靜。但「美醜」、「喧靜」未免過於相對而非絕對,因此或可說,蔡明亮總在尋找都市或人性光輝內暗藏的陰影,非好非壞,而是常民試圖去忽略或逃避的真相之一。從此點再延伸,蔡明亮要拍出這些角色的情感,甚或他們的回憶、夢想及夢魘。
  《郊遊》也不例外。
  請容我先從自己對《郊遊》的劇情解讀開始談起。
  故事分成兩個段落,即便兩個段落間的主角個性、場景、多數演員共通,且劇情似有連貫,但若你想將它視為真實與幻想我想也是說得通的,但依我個人的喜好,我以「連貫」將其解讀:A的伴侶離開了,A帶著他一男一女的兩個孩子開始流浪生活。平素他以舉牌營生,全家藏居工地空屋(例如貨櫃屋)過日子。B是家樂福(劇中並沒有特別點名大賣場之名,但對常逛大賣場的人如我來說非常明顯)的品管人員,偶然在賣場內遇到了A的女兒,覺得她的頭很臭,就幫她洗頭,自然也意識到了她可能的處境。B下班後會去某廢墟餵食流浪狗(也許是將公司廢棄的肉品加工),A也會在該廢墟中出沒,但兩者並無交集。某日,A的兒女將買回的高麗菜畫上五官成人臉,醉酒的A將高麗菜悶殺、吞食後大哭,狂風暴雨中帶著兩個孩子要出航「圓夢」(跟本段落中廢墟牆上的一幅大圖以及下一個段落的劇情有關)。跟蹤而來的B發現了他們,將兩個孩子救上船,僅留A一個人乘小船漂離岸邊。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