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英文譯者。小說、散文、翻譯、創作計畫曾獲多項文學獎,包括台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譯作二十多冊。近期創作主要刊載於上下游副刊。

合作、活動邀約、邀稿,請寄信至luketsu@gmail.com

FB粉絲頁請搜尋:朱浩一

Youtube頻道請搜尋:Lulen Show 路人秀

請注意,本站的任何心得或評論文章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迴避劇情或結局的討論

目前分類:閱讀筆記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砂丘之女及其他.jpg

(譯者:鍾肇政、劉慕沙,純文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鍾肇政所譯的〈砂丘之女〉及劉慕沙所譯的〈紅色的繭〉、〈棍子〉、〈魔筆〉及〈無關的死〉。而〈砂丘之女〉因於另一文章中討論過,故在此略過不談,留待日後看完電影版後再論。

〈紅色的繭〉

一名無家可歸者四處遊蕩,想尋找自己為什麼沒有家的理由。「我於是在偶然經過的一幢房子前面停下來,心想,這幢房子會不會是我的家呀。自然,比起其他的房子,這個人家並不特別具備足以顯示那種可能性的某種特徵,不過,每一幢房子都可以作如是看法,同時,也不足以成為『不是我家』的任何證據。」這樣的邏輯在都會裡自然行不通。於是他又想,那至少我可以把水泥管當家吧。不行,因為那都是別人的所有物。那公園的露天長椅呢?不行,那是「大家」的所有物。故事末了,男人從左腳開始慢慢化為絲線,絲線逐步纏住身體,最後他成了一隻沒有內容物的空繭。他有了家,他就是他的家,但他也不存在了。

這則故事描繪的是失去所有人際關係的街友(homeless)永遠在尋家的哀傷,但也可以延伸到每一個孤單的靈魂上。而如若化為繭可視為某種死亡,那麼的確,到頭來我們掌握的或以為掌握的其實皆是空。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沙丘之女.jpg

(譯者:吳季倫,聯經出版)

「為求慎重起見,我想問一問。到目前為止,我是第一個倒楣鬼嗎?……

「不是的。再怎麼說,這裡的人手實在不夠呀……不管是有錢人也好,窮人也罷,能在外地找到差事的,一個個離開了村子……畢竟這村子窮得只有沙子……

**************************

簡單來說,《沙丘之女》的劇情是 「一個男人受到欺騙,被囚在沙洞的深處,本來一直想逃,久而久之卻適應了那裡的生活,融入當地,不再逃跑」,似乎有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味道(尤其體現在後來為女人辯解一事上) ,但說起來,人不是經常如此嗎?久而久之就適應了原本不想接受的一切,沉淪或提升?難說。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流浪者之歌.jpg

(譯者:楊玉功,校譯丁君君,漫遊者出版)

在這一次的閱讀之前,我對《流浪者之歌》留下的印象不深,年紀跟經歷吧我想。最早是在國中圖書館裡讀到,但啥都不記得了。接著五專有看,初出社會也有看,但時機總未成熟。然後就是現在,祖孫三人僅留我一人的現在,從客服轉職成翻譯工作者也參加過幾次文學獎比賽的現在,曾經歷過深深的痛苦、深深的哀傷及深深的快樂的現在。

《流浪者之書》改編自釋迦摩尼佛的傳說,但非常特別的是,小說將悉達多(釋迦摩尼佛的本名)跟佛陀拆成兩個人物,書中甚至還有兩人見面及對話的描寫,引起了一些讀者及譯者的反彈(詳見譯者序)。然而若你跟我一樣花時間慢慢地讀,融入赫曼‧赫塞與楊玉功、丁君君的文字之中,融入悉達多歷經苦難後悟道的平和喜樂之中,或許你會跟我有一樣的體悟:悉達多是悉達多,但悉達多也是摯友僑文達、佛陀、船夫、伽摩拉、小悉達多及河流石子乃至於古今中外的神祇魂靈。每一個看似分離的有無生物均是一體,每一個看似不完滿的時刻都完滿圓融。

身為一個不安份的靈魂,我總是在尋找些不同的東西,心底有很多的恐懼、徬徨、無助、憤怒、哀傷、自卑、驕傲、不滿。藉由這一趟書中之旅,我似乎有所獲得,縱使無法斷言,但也許更能樂在此刻,至少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如果你跟我一樣對人生有些困惑,不妨讀讀《流浪者之歌》,或能有一些收穫也說不定。但正如書中所言,智慧無法傳授,言詞總流於片面,造成衝突。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平靜,只要能付出一些愛給人,讀不讀《流浪者之歌》,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最後要說一下,我非常喜歡這個譯本,文字很美很美,讀起來真有如沐春風之感。推薦給大家。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大前程.gif

讀完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又譯作《遠大前程》),譯者是羅志野,麥田出版。
 
我第一本狄更斯是《雙城記》,很驚訝,這位一百多年前的小說家非常厲害!景物、人物描繪寫實生動,節奏明快不拖沓,人物與人物之間經常會忽然冒出新關係,似乎一切都是命運,是註定(因此情節戲劇性很高,娛樂度很足),真不愧大師名號。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布林的魔術師.jpg
 
讀以薩‧辛格《盧布林的魔術師》(譯者:陸煜泰。桂冠圖書)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夜怪談.jpg

學生時代,我跟幾個同學在戲院裡一起看《七夜怪談》,嚇死了。隔不知半年還一年,隔壁班同學把《七夜怪談》改編成英文舞台劇在校內上演,雖然大獲好評,但也在隔天還隔兩天晚上(一個有著藍色月亮跟地面濃霧的日子)慶功時招鬼,折騰到了白天才罷休。十多年過後,我重溫了《七夜怪談》,一樣可怕到不行,真是拍得非常好的電影。又過了六年,我想知道原作跟電影之間有多少差異,便找來看了。這才知道為什麼較早推出但氛圍跟第一集落差很大的《七夜怪談2:復活之路》為什麼會傾向於科幻片:因為原作就是如此。

相較於電影裡面由松島菜菜子飾演的淺川玲子,小說裡對應的角色是淺川和行,男的。而由真田廣之飾演的帥氣教授高山龍司在小說裡則成了「輪廓分明,體型矮胖」、疑似曾多次強姦女性、夢想為「我要站在山丘上觀看人類滅亡的景象,同時在地上挖個洞,在洞中一次又一次地射精」的個性古怪、道德上有瑕疵的人物(雖然最後有解釋說龍司的這個面貌可能是裝出來的,但真相並不明確)。雖然這麼一來就不尊重原著,但也不能否認這樣做電影觀眾的接受度才會高。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算沒看過《七夜怪談》,我相信大家都看過那張可怕的電影海報(猶記得還沒進戲院前我就自大地說:「哼!有甚麼可怕的?我看最可怕的就是那隻眼睛吧!」真的是那隻眼睛,而且把我嚇得從龍骨的尾端開始一路涼上頭頂,我整個人飛離座椅至少十公分)。但在小說版本中,龍司是因為看到了百年以後的自己而活活嚇死,恐怖效果上的確差了不少。

此外,貞子也從總是看不到臉的長髮女孩,變成了罹有「睪丸女性化症」的絕世美女:「我抬眼看著她的胸部,確定她有一對形狀美好的乳房;然後再把視線往下移,卻發現那個被陰毛覆蓋住的恥丘內部有一對發育完全的睪丸......」這是意圖強姦她的、日本最後一名天花患者所說出口的話(相較於電影版的貞子卻是被父親所殺死)。而原作中的恐懼來源「錄影帶」,則是已絕跡的天花病毒加上想要繁衍後代的貞子的超強念力所創造出的「孩子」。

真的是創意十足。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記憶著時光.jpg

我在萬華出生,人生中有二十多年都在那裡度過。八零年代在龍山寺附近出生的人我想都對流氓、流鶯、流浪漢(街友)不陌生。幾年前忽然想試著去了解處於社會邊緣的街友族群,因此參加了一些活動,接觸了一些人,也在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其中包含了何經泰的《都市底層》與廖亦武的《中國底層訪談錄》。這兩本書都已經絕版,但後者的內容有節選後另外出書,出版社為允晨文化。坦白講,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家出版社。前幾天跟個資深的出版社從業人員聊起允晨,對方說:「就是白先勇的那家嘛!」是,我家小石架上的幾本白先勇都是允晨出的。好奇地在博客來上查了一下允晨出的書,非常獨特且非主流,於是對總編輯廖志峰產生了興趣,就趁著今年書展去跟偶像碰了面、簽了名、拍了照,並對他散發出來的和善、謙遜與濃濃人文氛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767316_1042182195848140_2004290271_n.jpg

一如其人,廖志峰的文字非常溫暖、有愛,對出版的愛,對文字的愛,對世界的愛。他在〈字裏行間的生活〉一文中形容自己就跟薛西弗斯一樣不停在推巨石上山(真的很像。書展那天大出版社的攤位都沸沸揚揚,允晨那裡則像隱蔽的綠洲),總算推到頂了,文字巨石再度落下,他又陷進跟文字與作家間糾結難解的掙扎與快樂之中。就是因為這些堅持不懈的出版人,我們才有一本接著一本或許僅能引起少數人共鳴 (他在〈倉庫〉一文中輕描淡寫卻又略帶指責、感嘆地說:「有些人就是冥頑不靈」,這裡說的雖然是讀者,但似乎也暗暗指向出版了大量非主流著作的自己) 的經典好書可看。

《書,記憶著時光》集結了廖志峰多年來在《文訊》雜誌及報章上的文章,分為講述書及生活感受的「書時間」,以及讀書紀錄及相關所思的「書語錄」。 「書時間」 讓讀者看見他似是偶然又像註定的踏入出版這行的諸多感想,以及那些日子的日光月色在他身上腦裡所留下的時光曬痕。而 「書語錄」 則讓我們看見一個愛書人如何在人海中孤單地跟許許多多的作者、書籍相遇相知,最後搭起一座橋梁,讓文字得以印刷成冊,與有緣人結緣。三月十一是廖志峰的生日,在祝賀生日之餘,我謝謝他出版了這麼多特別的書。他說,「特別的書給特別的心靈」,於是過知天命之年不久的「大叔」跟望向不惑之年的「中叔」就這麼互相取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縱使閱書無數,廖志峰的文字仍舊樸實動人,字字真摯,像個坐在對面喝茶(雖然我猜他應該比較想喝紅酒)的溫厚老朋友。我特別推薦小有奇幻感的〈行話〉及最後的〈編書狂〉兩篇文章,後者讓我們看見了編輯辛苦(痛苦?),不為人知,又只能皺眉隱忍的一面。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血狂奔.jpg

印象中,第一次邂逅筒井康隆是在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十五六七歲吧,因為被老爸的二手菸嗆膩了,所以散步到書街晃晃。那段時間很愛看日本小說:松本清張、赤川次郎、村上春樹還有很多我已經記不起名字的,但有點想開發一下新的作家,因此拿起了筒井康隆的《黑血狂奔》。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主角絹介是一介瘦弱、膽小的普通職員,那天去到小酒吧喝酒,意外遇上流氓胡鬧,遭到挑釁,不久便因發怒而失去意識。醒來時店內能砸的東西都砸得差不多了,也到處都有血跡。事後問起店內的小姐,她說絹介爆走之後,嘴裡一次次吼出:「耶斯克列曼度」……

再回神時,書已讀完大半,這對容易分心的我相當難得,遂決定將書買走,以表敬意。

一晃眼,二十年過去了。

重讀,依舊迷人。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jpg

大江健三郎是一名反核武、反軍國主義的作家,以其獨特的文體與堅信的世界觀聞名於日本海內外,當然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本書出版於2001年,彼時他已經66歲。根據書中描述,這是他從事文字工作四十多年來第一次想為孩子寫點什麼。書中,如他懷念亡友同時望眼未來的《換取的孩子》(成書於2000年)一樣,提及了那段「他得了重病,命在旦夕,母親承諾他即便他死亡,也會再把他生回來,並將至今的所有記憶再教給這名『新』的孩子」的過往;另外,也提到了祖母在他小時候跟他提過的鄉里傳說:每一個人在深深的山林裡都有一棵屬於自己的樹(這也是本書日文原名的由來),若你清楚記得自己的樹在哪兒,你就有機會在樹下遇到未來的自己。如今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大江便想藉由這本書,將自己的一些思考方式傳承下去,因為唯有新的一代若能獲得並累積更多老人的經驗,人類才有一點點可能不落進重蹈覆轍的歷史之中。

不囿於成見,尋找自己尊重的人、大江式讀書法、孩子如何跟世界戰鬥、如何檢視並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想法、好好善待心裡的那個「人」、國家應牢記過去或父祖輩曾犯下的錯,而非用任何藉口去逃避面對等等,當然大江也提到他從出生即患有智能障礙、但如今卻是成功的音樂家的光那裡學習到的很多事情。身為一名作家、一名父親、一個思考者,大江娓娓道來他所經歷的種種,希望能對下一個世代有正面的、深遠的影響。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雨樹的女人們.jpg

這夜闇的大半其實只就是給那麼一棵巨樹遮埋著,而在這夜闇的邊際,雖說是微弱的,它映照著僅可辨識的那麼一點光,地面上是重疊盤踞的老樹根呈放射狀伸延著,直到眼前。等到我的視覺逐漸習慣於這夜闇,我終於也看出,它那黑色木板圍牆般的四周圍還微微地透出一種灰藍色的光澤。樹根發達得蠻可觀,樹齡好幾百年,這樣的一株樹,就那麼豎立著,把天空和遙遠在斜坡之下的海,摒遮在它那夜闇之外。(摘自本書第3頁)

雨樹(rain tree,學名為Albizia saman)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樹木,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一棵雨樹是委內瑞拉的國寶樹,高度將近十九公尺,整體枝葉寬度達一百八十公尺,可謂是龐然巨物了。地點換到夏威夷,同樣有這麼一棵「雨樹」,但也許更大了吧,幾乎可說是神話般的龐大。這會是怎麼樣的一棵樹呢?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都.jpg

若單就人物的描寫與劇情的緊密度來看,日本文豪川端康成於63歲時寫就的《古都》似乎不及他早期的作品:女主角千重子是被人遺棄的孩子,一直疑惑於自身從何而來。她在祇園祭遇到了跟她長得一模一樣的妹妹苗子,方知父母因貧寒與迷信(古人覺得雙胞胎會帶來不幸)便將她丟棄在她如今的養父母家的店門口。雖然兩人因找到彼此而流下感動的淚水,苗子卻表示這樣就夠了,兩人身分過於懸殊,無法常相左右。故事的最後,苗子被一名曾喜愛千重子的男子求婚,但她遲遲不同意,因為她認為自己終究是姊妹的「影子」。故事就在兩人同住一宿分離後畫下句點。

在《古都》中,川端運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古城京都的春夏秋冬、時節慶典、歷史文物、民俗技藝等。不只一次,讀者從字裡行間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感嘆:人民似乎越來越有錢了,時代似乎越來越方便了,但傳統之美卻一點一滴不停消逝。在這樣的背景下,讀者就能夠從千重子與苗子身上看見更深一層的象徵意涵:兩人的父母為山林間討活之人,因此她們乃「自然」之子。千重子在古都被遺棄,後出落為反映「古都」之美的女子。與此同時,苗子仍保有其「自然」的面貌。都市建構於自然之上,卻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失去原始的風貌,離自然越來越遠。兩人同住一房的場景中,千重子曾要求揭開防雨門板確認外面下的是雨是雪,苗子卻阻止了她,因為「那是一種幻滅」。當所有的事情都有「解釋」時,人以為自己了解了一切,凌駕了一切。然而我們卻也因此離自己的原初心靈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國.jpg

「出了縣境的長隧道,便是雪國」(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在日本是人人琅琅上口的句子。魅力何在?因它直截了當就將讀者帶進名稱虛幻的「雪國」(亦有人譯為雪鄉),還來不及思考就墜入了書中境;而莫言則說他在讀了「一只壯碩的黑色秋田狗蹲在那裏的一塊踏腳石上,久久地舔著熱水」(黒く逞しい秋田犬がそこの踏石に乗って、長いこと湯を舐めていた。)這個句子後深受震撼,也因此建立了他後來書中的永恆故土「高密東北鄉」;於我,除了「那張小巧的嘴,卻如水蛭做成的美麗指環,潤澤而彈性十足」(唇はまことに美しい蛭の輪のように伸び縮みがなめらかで)外,更感訝異的是「尤其當小姐的臉上映照出山野燈火之時,島村所感受到的美,更是令他心顫。」住台北,在花蓮念五專的時期常坐火車,常從鏡中看到他人的臉孔,但一次也沒思考過鏡中人(虛)與窗外景(實)竟可如此結合。川端康成的文字與視界,美得不可思議。

如標題所言,這本小說的主軸是藝妓(此書中的藝妓是賣藝也賣身的類型)與富家子之戀。有家室,靠祖產悠閒度日的島村來到雪國度假,爬完山性致勃勃的他偶然結識了「潔淨」的駒子,本來不想破壞兩人間的友誼,但最後卻發現自己其實對她有著深深的渴望。駒子也是有欲求的,但她知道不能長久,可是又克制不了自身的情慾。一來一往間,火燒得赤紅焰燙,嘴巴不要身體卻非常老實,正如日本散文作家森下典子於《記憶的味道》中的〈愛神水羊羹〉一文中所說的,是男人皆無法招架。駒子說:「我不是那種女人,不是那種女人」,又說「不能怪我,是你不好。你輸了,因為你太懦弱,不能怪我。」然後她「為抗拒如潮水般湧上的喜悅,她咬住了袖口」。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光條例.jpg

我出生的時代電玩、漫畫都剛開始蓬勃,因此直到現在我偶爾仍會遁入虛幻世界中暫時逃離塵囂,逃離應該去面對的這一切。記憶中的《魔力小馬》是很美好的,意外拔起獸矛的小馬一一擊退作惡的妖怪,間雜有許多動人的篇章,最後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拯救了世界。藤田和日郎很會說故事,二十歲前的我深深著迷於外傳〈桃影抄~符咒師‧鏢〉裡的鏢,我當年甚至還買了日文版大開本的全集呢!上冊是「原畫集 月與太陽」,下冊是「大圖鑑 森羅萬象」,還買了看不懂的日文小說。多年過去,《魔力小馬》已正名為《潮與虎》,全集某次搬家時我丟了,日文小說前陣子便宜賣了二手書店。這些事情就像我前天跟小石的對話一樣:「你看過《黑暗判官》嗎?」「沒聽過耶。」往事總是隨風去。

《魔偶馬戲團》我沒很喜歡,可能是年紀大了些,也可能是看的東西多了些,總之就沒很喜歡。幾天前,家附近一間小石光顧過好幾次的二手漫畫出售店宣布關門歇業,我載她去買了幾套漫畫回來珍藏(我順便買了徐四金的《香水》,十塊錢),其中一套是《月光條例》,我家小石常去漫畫店看的、藤田和日郎在日本已經完結的最新作品,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這二十冊的劇情。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千羽鶴.jpg

每所國中裡總會有一間圖書館,館裡有一些適合中學生看的書,我們那年代是劉墉、金庸、《少年維特的煩惱》(改編自真人故事的電影版比較帶勁,重點是女主角臉蛋身材均優),還有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翻閱過,但講了些甚麼完全沒記住,畢竟是很普通的青少年,只想趕快下課回家打電動,誰管誰在伊豆跟舞孃做了些甚麼。

幾十年過去了,生離不多,死別幾件,總是長了點見識。再讀川端,讀他的《千羽鶴》,讀到這麼一個句子:直到遇見夫人之前,他從不知女人是這般溫馴,是如此一種柔軟而寓意裊裊的被動者,既附和男人的要求,同時又誘惑著男人。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群.jpg

約莫七年前吧,二十多歲的我問快四十歲依舊帥氣(現在依然繼續帥)的老師為什麼他能夠理解很多複雜的東西?他說三十歲是一個分水嶺,過去以後腦袋就會自然複雜化。三十歲過後,我沒特別感覺;直到今年三十快四,有天我偶然拿起歐本海默著、薩孟武譯的《國家論》起來讀(早幾個月則是看了莫言的《食草家族》大愛),忽然對人類的國家形成有了相當的興趣,我才知道自己的時候到了,我終於也開始邁入複雜的人生。

《群》,這本資訊狂友莫菲喜愛的小說我好幾年前就聽說,但第一很厚,第二圖書館很難借,所以一直無緣(倒是在折扣書展時買了《海》)。總算一個月前在家附近的圖書館看到已經被翻得歷史感十足的《群》,毫無猶豫就借了。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看各劇本內容請點此

468X60.jpg

關於《時光寶盒》: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看各劇本詳細資料請點此

468X60.jpg


關於《小紅莓卡拉OK》: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白閻連科_卷一正封面-s.jpg

死亡,不分中外總是禁忌。人們怕死,僅寥寥數位能望穿生死,這些人要不成了靈媒,要不關進了杜鵑窩,要不行屍走肉般不生不死遊蕩在這人世間。而多數望不穿生死者如你我,也許對死亡避之唯恐不及,也許投身宗教尋求輪迴永生之理,但還是在抖啊雙腳,不論這形影是青面獠牙、手拿鐵鍊的鬼差或面貌遮蓋在斗篷底下,一把鐮刀無須日月自露寒光的死神(如果路途遙遠祂偶也會騎著骷髏馬),我們總抖顫著去面對。

但閻連科的〈天宮圖〉卻一反常態,以「不知死,焉知生」的角度來切入,描述一腿瘸艱苦人路六命如何在勞庸半生後毅然決然上吊赴死,這才知道原來真命天女竟位於「那邊」而非「這邊」,人家可是苦守寒窯十五年啊,就為了等你看破紅塵跨越界線。閻連科筆下的冥界是現世的延續或說相對,這邊大的那邊就小,這邊死的那邊就生。這邊歉收連年、民不聊生,那邊天清氣朗、桃紅李白。在這邊苦命的,到了那邊就安享餘生。但若你在那邊幹了壞事蠢事呆事,那就別怪官人把你送來這邊贖罪,任你哭天哀地也沒路用啦!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2357.JPG

每一本書,都是編輯、美術、作者、翻譯者...同心協力「生」出的孩子。這些孩子有胖有瘦,有各種個性。無疑的,《故事。背後的故事》是個厚度直逼七百頁的胖孩子,這會讓你有點擔心:認識它會不會有難度?路途艱辛嗎?

這點,我想就必須聊回它的個性。如標題,《故事。背後的故事》介紹的是其他孩子(書)鮮為人知的大小事。例如《湖濱散記》的作者為什麼被抓去關?因為他堅守自己的「正義」;大家都聽說過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但很少人知道他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就像希特勒差點成為畫家一樣會讓人覺得「咦?」;《包法利夫人》如何因「讓少女臉頰泛起紅暈」而遭起訴,又如何獲判無罪而讓書籍大大暢銷;而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奇愛博士》又怎麼「忠實反映世界存亡的搞笑面」?太多了,366則,聊完了,天也黑了。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925.JPG

因為上一本翻譯的遊戲書賣得不錯,因此有了翻譯第二本書的機會。可惜我想這本書的書名就會讓人思考、卻步,英文或中文都是。舉例來說,我之前翻的那本很容易送,而且收到的人正常情況下都會開心。但這本書就不同,送人家有點像暗藏批評那樣,無論送的人有否多想,收的人如果要解讀「是在說我家小孩太寵嗎?」那兩人的交情多少會被影響,而且哪個父母不害怕被貼標籤?自己買當然顧慮少些,但還是有點在看禁書的感覺,當眼光跟別人對上時都要發出無聲的訊息:「沒有沒有,不是不是,參考而已參考而已」。可惜了這本書。

《我家沒有驕寵兒》是一本很驚悚的書,翻開沒多久讀者就會看到相當怵目驚心的案例:一名已經有毒品及性經驗的少女企圖自殺,因為覺得「人生不過如此而已」。她被開立抗憂鬱藥物,這是成人世界的「治病良方」。這個女孩十三歲。她只是罹患已漸趨普遍的「被溺愛症候群」(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的一個小小案例。

L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